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一份“提示书”助家长和孩子回归正向

2025-02-27 17:01:23 来源:法治日报社区版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瑞恒

累计受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273件、民事案件5672件、行政案件18件……这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大沽法庭(少年法庭)近几年的案件数量情况。

少年法庭庭长田宝强介绍,自2021年7月调整为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法庭,该法庭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维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之下。

一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提示书’能带来的不仅是对父母的提醒和约束,更是对正确履行家庭责任的助力。”少年法庭法官李晓玲介绍,在一起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纠纷案件中,“提示书”让家长和孩子都回归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2024年4月,在上述离婚纠纷中,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结婚后于2011年育有一子,李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丈夫张某离婚,孩子由其抚养,张某每月支付抚养费用。

案件调解过程中,李某和张某均同意离婚,但承办法官李晓玲得知,婚生子目前正处于青春期关键阶段,父母的陪伴与教育至关重要,父母离婚可能会对其身心造成影响。因此,李晓玲与案件双方当事人李某、张某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并向两人宣读并发放了《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提示双方即使解除婚姻关系,双方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应当充分关心、关爱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妥善处理离婚后的抚养和探望事宜。如果缺乏父母的关心关爱,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能遭受侵害或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李某和张某均表示,离婚后依然会履行监护责任,一如既往、尽心尽力地抚养、教育孩子。

“如今,案件中的孩子健康成长,夫妻双方和谐相处。”李晓玲说,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目的不是只为那一纸判决,而是给未成年人构建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多部门联动形成保护合力。在滨海新区法院党组的支持下,少年法庭联合滨海新区公安、司法行政、教育、妇联、社区、学校等单位,共同搭建集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人帮教、心理疏导、监护评估、司法救助、跟踪回访、普法宣讲等为一体的涉未成年人服务帮扶模式;联合司法局、妇联建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帮教一体化联动机制”,进行一站式移送、接收社矫对象工作;联合区妇联构建“2+2+2”家庭教育指导立体架构,即通过“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双线模式、“被害人+被告人”双重主体、“司法+社会”双向合力,解决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特殊性、系统性、源头性问题。

同时,少年法庭还发挥司法建议“抓前端、治未病”功能,先后向多个单位就民宿未成年人住宿登记、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传染病传播风险、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教育、预防性侵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等问题发布司法建议。

为了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少年法庭聚焦诉前化解矛盾,构建少年家事调解路径。与滨海新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婚姻家事纠纷预防化解联动机制,由人民调解员介入诉前调解,协助法官就离婚案件进行调解,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该机制自2024年11月1日运行以来,已调解成功35起案件,推动了家庭成员间情感的交流和关系的恢复。

“少年法庭在具体工作中还注重外部环境的搭建,法庭内‘U’形法台的设置缓解了未成年人紧张恐惧心理,关护室内设有未成年人教育书籍并张贴关护未成年人标语、法规展板等内容,调解室以绿色为主色调,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滨海新区法院副院长王剑虹介绍,这些都是少年法庭为保护未成年人开展的具体工作。他表示,未来要持续探寻涉及未成年人案件“最优解”,做好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编辑:蒋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