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驰 通讯员 周建霞
“团队会更加团结,协作会更加顺畅,服务会更加精准。”今年元宵节后,天津市滨海新区司法局大港司法所“合立方”专家调解团(下称“合立方”调解团)成员小聚在一起,共话2025年的目标任务。
2022年6月,在滨海新区司法局、大港街道的支持下,由大港司法所组织管理的“合立方”调解团成立,成员包括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察以及律师等。调解团成立不到3年,却已经成为大港街道矛盾纠纷源头防控、科学梳理、专业化解的一张名片。
凝心聚力共促和谐
“‘合立方’调解团成长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成员更团结,协作更顺畅了。”调解员马国强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问题一来就知道该谁上手,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知道怎么配合。”2024年9月,当事人王某的儿子在校期间因意外摔伤,王某找到学校“理论”。因为责任划分及结果处理上双方有分歧,家校双方矛盾升级。
“合立方”调解团接手此事后,人员各司其职,马国强与王某主谈,调解员张丙瑞与学校密切沟通,调解员刘桐旭为双方端上了热腾腾的茶水并守候在门外,做好应急的准备。
马国强一方面疏导王某的激动情绪,一方面了解了其诉求。“有诉求就有得谈。”马国强见当事人态度缓和,便乘胜追击,同步将最新情况告诉张丙瑞。张丙瑞得知王某的诉求后,又耐心地与学校负责人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
趁热打铁,张丙瑞与刘桐旭迅速草拟调解书。调解书被制作出来后,马国强核对检查并将其交由双方确认,在三人的协力下,该起校园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得到了及时化解。
“‘合立方’调解团队配合默契、训练有素,为大港街道的和谐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港街道党工委政法委员贾宝龙表示。
未病先防突出专业
春节后,在大港街道某社区开展了一场关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注意事项的法律讲座,主讲人正是张丙瑞。就运行管理、违约责任、安全责任等问题为居民一一做出解答。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社区群众对她讲座内容的评价。
从熟悉法条到讲得顺畅,从讲得顺畅到接地气表达,再到让老百姓听得懂,着实考验着张丙瑞的专业积累,更需要她实实在在的转化,这非一日之功,大港街道34个社区的百姓见证着她的成长。
这一点,让工作经验丰富的马国强与调解员杨中利老哥俩时不时竖起大拇指,“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干,这样能干明白。”杨中利说,“但专业的人不一定能干好专业的事,这需要责任心和积极性加持。”
在“合立方”调解团专业精神的指引下,大港街道建立了普法宣传、公共法律服务与人民调解融合机制,在调解矛盾纠纷中把普法宣传、公共法律服务融入调解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们还协助大港街道建立了常态化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通过以会代训、视频培训、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把人民调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调解心得、沟通技巧传授给34个社区的调委会,将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2024年,在“合立方”调解团的协助下,大港街道共调解案件872件,其中,重大疑难案件56件。
传承有序星火燎原
“不想离婚,能不能帮帮我。”去年12月14日,居民刘大姐走进大港街道妇女联合会。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大港街道妇联主席刘树萍向“合立方”调解团求援。刘桐旭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到。
原来刘大姐平日里花钱较为大手大脚,但居家带娃的她只能靠丈夫赚钱养家,丈夫觉得她乱花钱,两人为此经常拌嘴吵架,丈夫提出与其离婚,无奈之下,刘大姐来到妇联寻求帮助。在刘桐旭的调解下,夫妻俩和好如初。“真的太谢谢您了,要不是您我们可能真的离了。”刘大姐连连道谢。
刘桐旭认为,调解有效果,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助力。“从张姐身上能学到专业知识到群众语言的有效转化,从马叔和杨叔身上能学习工作经验对专业积累的反哺,两者相得益彰。”他说。
直至今天,马国强还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习惯:仔细复盘,充分研讨,无关对错。“复盘是为了更充分迎接下一起案子的挑战,以我们的专业性做好高质量服务。”他的这句话让刘桐旭一直记在心里,调解案卷的整理工作,他会做得非常仔细。
“接力棒”在“合立方”调解团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正是这个团队的辛勤付出,才让大港街道的和谐发展之路更有底气;正是这个团队的老中青搭配,才能为矛盾纠纷基层化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大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之博说。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