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培
居住在乌蒙山区里的庄户人家,不管家里殷实还是贫寒,都要磨破手板皮养一头猪来过年。
自家喂养来过年的年猪只喂粮食、米糠和猪菜,膘肥肉嫩、色泽养眼,肥肉糯香不腻,瘦肉味美诱人。
杀猪、褪毛、开膛破肚,把肉剁成块,用适量的花椒、盐巴、茴香、八角等作料腌上两三天后,从缸里拿出来挂在火炕上晾干水分,讲究的人家还要把肉再用豆腐水洗过,洗过豆腐水的肉熏好后肉色橙黄,卖相好。没洗过的肉熏好后色泽发黑的,像火炭一样。
腊月间,寨子里的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火塘,用于烧火取暖。平时上山放牛放羊,在山上砍一捆柴扛回家,日积月累,门口就堆起一捆捆码得整整齐齐的柴垛。熏腊肉的话,得多砍一些黄花柴、松柏之类的柴禾,或者挖几个香樟树疙蔸。每天早上,用干黄豆梗引燃苞谷棒子,把柴搭在上面烧,火苗舔着柴禾,劈劈啪啪地燃起来,没干透的柴禾吐着气泡和袅袅的水分,散发出木质特有的清香。熏腊肉的火不能太大太猛,太大了火舌容易烤着腊肉,腊肉上溢出的油就会滴进火塘里,喳地一声,蹿出一绺火苗。火太小了熏不透,熏不透的腊肉贮存时会变质或生蛆。所以,火力要适中,有时还要烧些树叶产生烟,达到烟熏火燎的效果。
看着炕上挂满的肉,我们兄妹馋得忍不住,就用菜刀片下一砣精巴巴的腿子肉,串在竹签上凑着火烤熟,吃起来格外地解馋。饿的时候,拿几个红薯洋芋焐在火塘烫烫的柴灰里,焐上半个小时,诱人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用火钎扒出来,吹吹拍拍后,剥去皮就大快朵颐。意犹未尽时,还可以刨苞谷花,找那种粒小精壮的黄苞谷,褪上几捧丢在红红的柴灰里,用木筷搅动,一粒粒胀气了的苞谷籽儿在柴灰里炸开,坐在火塘边烤火的人就迫不及待用木筷夹、用手拈,吹吹灰放进嘴里咀嚼,那个香哟,让人难忘。
腊肉或香肠连续熏上20多天就好了,此时腊肉变得肉皮金黄、肥肉淡黄、瘦肉红润,脂肪晶莹剔透,肉质干爽结实而富有弹性。想吃的时候,用菜刀切下一块,用开水把烟尘洗刮干净后放进鼎罐里,放上葱姜、桂皮、陈皮、草果煨上一个小时就熟了。一家煨肉百家香,腊肉的香味隔几间房子都闻得到。拈一片在嘴里,肥不腻口、瘦不塞牙、咸淡适中、唇齿留香,透着宜人的烟火味和草木特有的爽鲜味,肠胃里久久回旋着一种沉沉醇醇、滋滋润润的幸福。
腊肉炒折耳根、炒嫩豌豆、炒春笋、炒蕨菜、炒冲菜等美味佳肴是我们乡下人的最爱。
腊肉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多少年过去,很难再吃上一口地道的腊肉了。因为过去的猪只喂苞谷和猪菜,一家人一年只喂一拨猪,瓢把捏玉(光滑)了猪才长大,猪的肉质好,纯天然。如今到处养殖的都是饲料猪,一年养三四拨,肉质和味道就大打折扣,熏出来的腊肉也没有过去的味道纯正了。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委政法委)
编辑:蒋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