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红黄绿”三色管理源头解纷

2025-02-14 10:25:03 来源:法治日报社区版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飞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1月17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砚池街道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悬挂在安置区高楼外墙上的红色大字标语在冬日的暖阳下显得格外温暖。安置区内,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学校、医院、党群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楼栋公示牌和“红绿灯”管理服务示意图十分醒目,楼栋长、网格长、物业服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照片和联系电话一目了然。

“社区每个楼栋都公示了联系电话,居民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大事小事,都可以打电话咨询办理。”刚完成“红灯户”每日随访工作,雨露社区19栋网格长陈大树又随机入户开展冬季用电安全宣传,详细了解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劳动力返乡等情况。

“作为社区网格长(员),陈大树他们既是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纠纷调解员,也是便民服务员、监督管理员和应急处置员,他们入户了解群众所需所求,精准服务管理群众‘零距离’,切实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源头。”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林德卫告诉记者,该安置区于2019年建成,共承接安置昭通市5个县的搬迁群众9100户39106人,是全国跨县安置贫困人口最多的安置区。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搬迁群众集中搬入卯家湾安置区城市社区生活,技能劳动力占比不足10%,未使用过电梯的群众接近80%,超过78%的矛盾纠纷涉及跨县、跨乡镇,脱贫群众增收难、社区生活融入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林德卫说,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砚池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动街道综治中心、社区综治中心与五级网格对接并轨实体化运行,推行“红黄绿”精细化网格管理,全面落实“红黄绿”三色家庭“日随访”“周跟踪”“月监测”机制,以精细化服务管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记者了解到,安置区以雨露社区为例,构建“社区党委+6个片区党支部+19个楼栋党小组+89户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同时,社区以1个单元1个网格的方式设置38个网格,每3层楼12户群众设置1个微网格,推动基层治理指挥调度到楼层、服务管理到户到人。

2023年8月,雨露社区19栋住户袁登亮的儿子考上大学、女儿读高中,最小的女儿身患疾病,家庭负担重。接到网格员反馈情况后,社区党委迅速跟进核实,启动“红灯户”日随访管理,采取申请助学贷款、推荐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他们解了燃眉之急。

“是社区干部帮助我们家渡过了难关。”袁登亮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之下,如今,他的大儿子顺利在贵州大学读大二,二女儿在家门口的学校上高中,三女儿在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他和妻子在中药材基地务工。

“社区干部和网格长的关心帮助,让我们感到很温暖。”袁登亮说。

“我们将住户分别标注为红、黄、绿,进行三色分类管理,清单化落实包案化解措施,明确包保责任人牵头开展化解、调处、稳控等工作。”据林德卫介绍,对红色住户实行每天开展1次家访,对黄色住户每周至少开展2次随访,对绿色住户每月开展1次随访。此外,卯家湾安置区还建立了信息收集上报、信息推送共享、信息研判评估、指挥调度“四项机制”,明确了辖区内各站所、社区、学校、卫生院等领域需重点关注的风险隐患,以及信息报送、研判评估、调度处置的规范流程,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萌芽状态。

林德卫表示,通过精细化服务管理,大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卯家湾安置区连续5年无命案、无群体性事件、无造成不良影响事件发生。

记者手记:

网格是基层服务管理的最基本单位,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最便捷。鲁甸县砚池街道面临着搬迁人口高度聚集、融入城镇社区难、基层社会治理难、促进群众增收难等诸多挑战,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健全网格体系、做实网格管理、探索分类管理、推行精准服务,以网格化分类管理守护安置区平安和谐,以产业就业支撑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让安置区群众共建共享平安和谐新家园。


编辑:蒋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