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古城亮灯风波:法治与人性的双面镜

2025-02-06 14:11:2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深夜撬锁开灯,商户怒曝监控,山西大同古城这起执法争议在舆论场掀起波澜。一边是“营造节日氛围”的初衷,一边是商户财产权受损的愤怒,看似对立的背后,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法治思维与人性温度如何平衡的深层课题。

第一问:执法权能撬开法治的锁吗?

撬锁行为瞬间点燃争议,关键在执法程序是否合法。商户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即便出于公共管理需要,也应遵循行政强制法的告诫、催告等程序。撬锁式执法不仅可能构成侵权,更可能会让“法治政府”形象蒙尘。基层治理若总靠“破门而入”,法治的锁眼终将被生硬执行而锈蚀。

第二思:亮灯指令是“政绩照明”还是民心工程?

要求商户24小时亮灯,美其名曰“营造氛围”,但是否真正符合实际需要也许需要打个问号。古城夜经济需要烟火气而非“长明灯”,文旅发展靠的是服务提质而非灯光战术。当管理思维还停留在“整齐划一”的旧模式,看似光鲜的“景观工程”,照亮的往往是脱离实际的机械固化思维。

第三辨:刚性执法如何不失人性温度?

执法队员或许也有苦衷,但方法失当却消解了政策善意。基层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令行禁止”,而需在沟通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若能在政策出台前召开听证会,执行中采用柔性引导,给予商户选择夜间闭灯时段的权利,何至于演变成“深夜突袭”这一场没有赢家的局面?

第四析:营商环境是口号还是行动? 

撬锁风波暴露出营商环境的深层隐忧。商户不是城市景观的“道具”,而是经济生态的细胞。当“拍脑袋决策”替代市场规律,当行政指令凌驾于经营自主权,再好的招商政策也难抵“说撬就撬”带来的信心崩塌。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学会对市场主体“放手”。

第五盼:治理升级需要怎样的系统思维?

该事件本质是传统管理思维与现代治理需求的碰撞。平安建设不是压制矛盾,而是构建多元共治;文旅发展不是表面文章,而要激活内生动力;以人为本不是空洞口号,而需落实为对个体权利的敬畏。唯有将法治框架、市场规律、民生需求拧成一股绳,才能织就社会治理的和谐图景。

网上的热议恰是一面镜子,照见进步也暴露短板。大同古城的砖瓦承载着千年文明,今天的基层治理者更应懂得以法治为尺、以民心为秤。当执法者学会“敲门”而非“撬锁”,当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习惯“俯身”而非“挥手”,古城的长明灯才能真正照亮人心。(孙华昌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