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飞
□ 通讯员 段健
近年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法机关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实际,积极探索信息化支撑下的社会治理路径,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健全治理体系,逐步破解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长期面临的感知发现难、分类转办难、帮扶包保难等问题,实现问题处置责任清晰、流程顺畅。
畅通反映渠道
家住景洪市某小区的李先生兴奋地说:“刺鼻的药水味已经闻不到了,孩子下楼玩耍我们也更放心。”
前不久,与李先生同单元一楼的住户王大爷为防治白蚁,经常在房屋附近投放白蚁药。因药味浓烈刺鼻,周边业主多次向小区物管投诉。
李先生看到小区内矛盾纠纷“一码通”服务的宣传海报,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扫码反映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耐心地向王大爷释法说理,王大爷答应不再随意投放白蚁药。
李先生的问题能够“码”上解决,源于“平安版纳”基层社会治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安版纳”平台)的优化升级。《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双版纳推广矛盾纠纷“一码通”服务,有效拓宽了矛盾纠纷感知渠道,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反映矛盾纠纷和问题线索。
据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超介绍,西双版纳州委政法委按照“以大数据思维谋平安,用信息化技术促综治”的新思路,着力研发“平安版纳”平台,重塑工作体系、再造工作流程,推动线下综治中心变为网上综治中心、有形综治中心变为无形综治中心、集中固定办公变为多元移动办公,实现“组织机构建在网上、责任领导联在网上、诉求信息跑在网上、工作任务来自网上、工作痕迹留在网上、成效评价考在网上”。
刘超说,自2022年4月正式推广应用以来,“平安版纳”平台共收集、感知矛盾纠纷3.2万余件,调解完成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7.3%,矛盾纠纷处置平均时长由7天缩短至1天,一次性办结率提高至82%。
健全责任体系
今年9月,钟先生向景洪市公安局南路派出所报警称,其与妻子朱女士因家庭琐事经常发生争吵,请求派出所给予帮助。接警后,民警赶往钟先生家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帮助矛盾双方缓解情绪。
为确保问题得到实质性化解,南路派出所将该起纠纷通过“平安版纳”平台报送至允景洪街道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快速对纠纷进行分析研判,分流转办至街道妇联开展调处化解。调解过程中,街道妇联工作人员多次组织钟先生和朱女士进行面对面、背靠背的调解。最终,钟先生和朱女士化解了矛盾,婚姻感情得到修复。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政法委以信息化手段重塑了社会治理的体系、机制、流程和方式,推动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县、乡(街道)综治中心依托“平安版纳”平台,打通了跨层级跨部门“双向流转”渠道,调动行业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和相关责任部门共同化解纠纷,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综合性治理。
有效化解矛盾
西双版纳州委政法委统筹公安、民政、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将工作中发现的具有较高风险隐患的纠纷(案事件)录入“平安版纳”平台,通过大数据研判,建立实施网格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和以网格为基本单位的治安乱点整治模式。
“允景洪街道辖区有居民9.13万户、167900余人,从以往调解的纠纷类别看,邻里纠纷、婚姻纠纷占比较大。通常情况下,显性的矛盾纠纷可以通过网格员走访排查得到及时化解,但类似于婚姻家庭类的隐性矛盾纠纷,当事人可能不愿对外诉说,网格员也无法排查。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很可能会升级或衍生出新的问题。”允景洪街道党委副书记巫凌夫介绍说。
他表示,允景洪街道办事处依托“平安版纳”平台,构建起“平台+街道、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基层网格”的纵向组织体系和“街道党政班子成员+行业部门”的横向组织体系,形成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权责明晰、齐抓共管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各类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率持续提高。
今年1月至10月,允景洪街道矛盾纠纷排查登记2780条,调解完成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为97.41%和97.49%,调解平均用时2.2天,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重大风险化解在市域”的目标。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