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朔州8月26日电(记者 刘杨)基层矛盾纠纷如何就地化解,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当地的稳定与发展,是基层工作始终不能放松懈怠的一根弦。
近日,记者跟随“近观枫桥”网络主题活动山西行采访团来到朔州市应县镇子梁乡。为了更高效、更便捷地解决民间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应县司法局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实践司法服务的创新模式,“田培调解工作室”就是在学习和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中产生的。
应县镇子梁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田培是一名老党员,他熟悉法律法规,热爱人民调解事业,2023年被推选为应县人民调解协会会长。他结合多年来工作实践,巧妙运用应县司法局探索创新出的“点单式”、“配单式”、“送单式”快递式调解工作法,主动赴田间地头、农村街头“送单”,把调解服务送到群众家中,把暖心服务送到群众心坎。
2019年4月17日,应县大黄巍乡辛义村万女士即将分娩,乘坐车辆从四十多里外的辛义村赶到了某医院妇产科。临产时,因婴儿体大导致难产,妇产科大夫在施救过程中,致使婴儿右臂出现损伤,并被鉴定为七级伤残,由此产生医疗纠纷。出院后双方一直未作后续处理。
直到2024年3月,万女士作为孩子监护人找当初就诊医院处理此事,医院积极配合并申请应县司法局协助处理。案件受理后,在协商处理过程中,调解员田培一直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曾多次与双方从法律角度劝解疏导,终于在平等自愿协商中,取得一致赔偿意见。医方除去五年前住院治疗已花去的26万元医疗费外,愿意再赔偿万女士孩子39.6万元、(包括交通费、伤残鉴定费、营养费、误工费、生活费及后续治疗费用)。
“田培调解工作室”自2020年12月5日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学习和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依靠网格员的“双员”(网格员和调解员)作用,运用“快递式”调解工作法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深得群众信任与支持。
朔州应县司法局“快递式”调解工作法曾被评为山西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它是一种创新的法治服务模式,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工作标准,把握问题导向,聚焦风险隐患,加强源头治理,通过“点单式”、“配单式”、“送单式”调解服务,将各类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从而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田培介绍,“点单式”调解,即把选择权交给群众。当事人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调解员,说清案情、诉求,预约调解时间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应县司法局通过配置资源,构建起群众点单、调解员接单、司法局派单、网点结单的“快递式”调解模式。“配单式”调解,即组建团队服务群众。应县司法局以群众为中心,以事件所涉及政策法律、社会道德等为底层逻辑,组建调解团队,进行专业化、职业化调解,化解重大矛盾。“送单式”调解,即主动上门服务群众。调解员主动到纠纷发生地或双方当事人住所地,为当事人提供面对面沟通、协商、调解纠纷的服务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思博认为,“快递式”调解工作法形象地将通常快递的点单、配单、送单设置为调解工作开展的“三步走”。调解是体现“枫桥经验”最为直接的方法,是把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田培调解工作室”运用此法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了“枫桥经验”的本质精神,实现了调解的快速、多元与灵活。
如今,“田培调解工作室”已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金字招牌”,“快递式”调解工作法的高效便捷,不仅为当地的法治画卷添加了靓丽的色彩,也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稳稳的幸福感。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