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法律援助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民生工程。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修订后的《条例》与上位法保持一致,更精准对接新时代群众法治需求,对进一步推动广西法律援助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障公民和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
“《条例》在法律援助法的框架下,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的群众。”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金文介绍。
在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方面,《条例》在国家规定的九类法律援助事项基础上,将“请求因产品责任、高度危险责任、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建筑物和物件损害责任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请求因使用假劣的种子、农药、化肥、饲料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赔偿”等事项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
聚焦特定群体,强化权益保障。《条例》在当事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等十一项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规定基础上,扩大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这五类群体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
“修订后的《条例》明确了申请人向哪里提交法律援助申请,明确了申请方式,细化了申请时应当提交的材料。同时,《条例》规定法律援助机构收到申请后,对申请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对不齐全的,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的材料或者要求申请人作出说明,审查后对决定给予法律援助的,3日内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并告知受援人,对决定不给予法律援助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自治区司法厅副厅长梁和民介绍说。
实践中,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申请法律援助,24小时全天候有专业律师和话务团队值班,也可以通过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智桂通APP等网络平台,便捷申请法律援助。
群众也可通过线下实体平台寻求法律援助。广西县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目前均设立了法律援助机构,并设有便民服务窗口,安排有律师和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现场值班,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法律帮助,对妇女、儿童、军人军属、农民工等,还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的“三优”服务。
为方便群众就近申请法律援助,广西各法律援助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在各乡镇街道司法所、各级工青妇老残组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看守所等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各村(居)委会设立有法律援助联络点。
当前,广西共有126个法律援助机构、2582个法律援助工作站、14686个法律援助联络点,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让法律援助服务触达基层“最后一公里”。
在法律援助申请便利化方面,《条例》规定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属于本自治区审理或者处理的,申请人可以就近选择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将现有“同城通办”受理法律援助申请扩大为“全区通办”。同时取消经济困难证明,规定申请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援助提交“经济困难状况说明表”,还特别规定申请人填写申请表、说明表确有困难的,可以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代为填写,申请人确认无误后签名或者按指印。
法律援助质量,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线。为保障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维护,《条例》通过健全完善案件指派机制、服务质量标准、案件质量考核和投诉查处等机制,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监管。
其中在法律援助案件指派机制方面,广西推行点援制,规定同一事项的不同阶段法律援助案件,申请人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由同一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提升法律援助的连贯性和案件办理效率;规定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案件指派机制,根据本机构、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人员数量、专业特长、执业经验、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情况以及法律援助案件类型、受援人个人意愿等因素,合理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案件。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