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超19万亿元
□ 本报记者 刘欣
2024年是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其中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50%左右;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国家高新区在2024年的发展成绩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介绍,一年来,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可以用“五新”来概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优质企业竞争力实现新跃升、管理服务迈上新台阶。
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引领区
一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深化开放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注入“高新”动力。
下一步国家高新区将从哪些方面着重发力,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引领区?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介绍,在强化技术策源功能方面,建立国家高新区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深度对接机制,推动在国家高新区布局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培育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支持高新区各类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方面,健全国家高新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全周期全链条服务,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优化高新区营商环境,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鼓励国家高新区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服务机构,打造高能级孵化载体,推广“中试+投资+孵化”运营模式,建强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入实施“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方面,推动国家高新区围绕特色优势进一步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促进跨区域产业协同,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实施新赛道培育行动,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开展“一区一策”政策探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对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国家高新区因改革而生,也必须依改革而兴。”姚珺说。
据姚珺介绍,为了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依托66家国家高新区创立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育、财税金融、管理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改革举措,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各类政策近1000项,其中30余项首创性突破性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落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结合实际谋划好改革的切入点,加大先行先试力度,纵深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姚珺表示。
具体包括:开展“一区一策”政策探索。选取发展基础好、改革意愿强的自创区,“一区一策”制定进一步深化自创区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建立自创区与自贸试验区“双自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叠加效应。
实施政策试点“揭榜挂帅”。重点围绕制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产业发展和新业态监管等方面,推动自创区试点一批政策。后续还将梳理凝练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按程序在全国国家高新区复制推广。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围绕法定机构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市场化运营等方面因地制宜开展改革试点,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健全国家高新区政策体系,推动各类资金、资源要素向国家高新区倾斜。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推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加强与国家高新区对接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园区发展推出一批特色金融产品。支持高新区企业积极申报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工作机制。
完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机制
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是指导国家高新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引导高新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依据新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的综合评价结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何年初介绍说,在国家高新区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发展重点,先后制定发布了6版评价指标体系,这次新版评价指标体系是第7版。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坚持战略导向、继承创新、科学公正,充分体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挥棒”作用。
去年12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并首次公布了综合评价前50榜单和单项榜单。何年初说,从榜单的分布结果看,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头部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二是区域集聚效应显著,三是中西部园区追赶势头强劲。
何年初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评价、督导、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引导高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一方面将强化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与高新区管理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对排名前列的高新区在相关资源政策上给予倾斜,对排名靠后的高新区加强指导服务、结对帮扶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将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发布重点产业领域单项评价榜单,贯通园区评价、统计体系,引导高新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突出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发展质效。
编辑:李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