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为专利转化与创新创业热土和高地
上海知识产权保护考核连续四年得“优”
□ 本报记者 张维 余东明
2024年,上海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9件,同比增长15.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6822件,同比增长10.3%;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278.93万件,同比增长6.7%;作品版权登记数突破45万件,同比增长9.05%。
上海连续四年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中保持优秀等级。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科技集群”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五位。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2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公布了上海2024年的知识产权工作成绩。对于外界关注的对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芮文彪表示,“我们一直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对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
制度之“新”引领创新发展
以制度之“新”引领创新发展,是上海知识产权工作取得好成绩的重要秘诀之一。
据芮文彪介绍,上海率先探索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2021年7月,上海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正局级独立设置地方知识产权综合行政管理部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在浦东新区设立全国唯一的专利、商标、版权、原产地地理标志“四合一”独立建制知识产权局。
上海在全国率先高规格制定发布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等地方性法规。
出台《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对数据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作实质性审查。落实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要求,发布全国首个《国外地理标志在华保护申请手册》。
上海在浦东新区率先探索“著作权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创新,设立全国首个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和首个科创企业跨境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
以保护之“新”护航创新创造,也是上海的知识产权工作特色之一。上海持续加强全国首批专门知识产权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专业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基层法院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全覆盖。在全国首批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深化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试点。
浦东新区、徐汇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和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作为前置审查地,支撑全国首例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审结。
此外,创新设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出台专门实施方案,建立市区两级行政裁决工作体系。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信息平台,发挥3家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作用,设立6家境外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和37家基层维权援助工作站。
加大外企知产保护力度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外资企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在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进展,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上海目前共有7.5万多家外资企业,数量非常多。”芮文彪强调,上海始终坚持对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
上海深入实施《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落实更大力度的惩罚性赔偿等规定。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出台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民事纠纷诉调对接、知识产权鉴定等政策措施,全面强化严格保护、同等保护。将知识产权制度探索纳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
持续加大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连续4年组织开展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办理涉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65件,查处涉外商标侵权违法案件1200余件。加强跨区域、全链条保护,强化长三角及十二省市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主动保护和精准保护,建立健全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制度。构建市区两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体系,发挥行政裁决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的优势,高效化解了一批涉外专利侵权纠纷。
“许多外资企业纷纷选择我们知识产权局行政裁决这种方式来解决纠纷。”芮文彪说。
针对外资企业关注的电商平台侵权问题,多部门联合出台《上海市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意见》,指导支持电商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完善知识产权侵权认定等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网络定向监测。
对于药品采购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芮文彪坦言,“外资企业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与市医保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本市医药采购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引入了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和企业自主承诺制度,确保医保平台及时下架侵权产品。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支持外资企业符合要求的专利进入快速预审和优先审查通道。
为及时回应外资外企关切,加强和在上海的国外知识产权机构的交流,上海每年举办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并通过上海知识产权保护情况领馆通报会、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圆桌会议等,及时介绍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最新进展,听取并协调解决外资企业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加快推动专利转化运用
除了是外资企业聚集地,上海还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创新高地。在“打通专利转化关键堵点,激发运用内生动力”方面,上海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
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介绍,近年来,上海市科委会同市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加快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先后出台多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行动方案,实施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一系列专项改革,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上海的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成交数为6773件,较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前(即2022年)增长21%;成交金额逾238亿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117%。在科研机构的总合同金额中,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金额占比达65%。
上海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2023年,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单列管理、尽职免责两项制度指引,推出全部所有权赋权、合规创业等改革举措,目前阶段成效显著。2024年,39家试点单位赋权专利成果215项,转化金额超过11亿元,孵化公司153家,吸引了超过68亿元的社会资金注入,平均每项专利成果吸纳社会资金超过3600万元,充分体现这些专利成果的市场潜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搭建科研人员对接产业的快速通道,支持构建产业导向的概念验证中心,推动更多科研人员早期成果和创意成为高价值专利,吸引产业资源深度参与。秉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能力建设。
翟金国透露,上海将制定“沪科积分”体系,强化专利转化运用的评价,精准识别和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上海成为专利转化与创新创业的热土和高地,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李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