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襄阳“无感式”涉企监管执法渐成主流

2025-01-24 15:17:09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未经备案不得开展涉企行政检查

襄阳“无感式”涉企监管执法渐成主流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刘欢

□ 本报通讯员  陈尚海

快两个月了,仅来检查过一次,且是消防、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多家部门“组团式”检查,事后出具了一份包含多个方面的风险提醒书。

“这种形式,大大减轻了我们迎检的负担,也便于一次性整改到位。”面对行政执法的“新变化”,湖北襄阳九天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银华真心点赞。

这些新变化,起自襄阳市出台的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10项措施”。

202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为摸清当前涉企行政执法的具体情况,襄阳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市发改委、市工商联、市经信局深入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和中小企业调研,发现部分行政执法领域检查频次高、自由裁量不当、执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行政执法部门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理念还未形成思想共识,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协作联动机制还不够顺畅、少数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形势需要。”全程参与此次调研的襄阳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科科长龚文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襄阳市委依法治市办将调研报告送市委、市政府。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要求针对具体问题拿出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

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规范涉企执法相关决策部署,结合实践探索,襄阳市委依法治市办于2024年12月9日出台了《襄阳市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的十项措施》(以下简称“10项措施”)。

为加强事前防范指导,“10项措施”明确实行行政检查备案制度,要求行政执法部门制定年度行政检查计划后,需报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备案,原则上未经备案的不得开展涉企行政检查,从源头上遏制入企检查次数。

目前,襄阳市消防支队、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已向市司法局报备年度行政检查计划,严格实施“计划外不查”。

“10项措施”要求健全“信用+监管”机制,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严重失信主体,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监督检查。

“10项措施”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前置行政指导,依照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和权责清单范围,按照“一业一册”的要求,编制行业监管合规手册,一次性告知企业合规经营要求,通过普法宣传、培训指导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前防范和化解行政违法风险。

在加强事中审慎监管方面,襄阳市明确推行“不见面检查”、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综合查一次”等。

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襄阳市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和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执法,实现在线即时监督监测,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真正做到“非必要不见面”“无感式”监管执法。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动态调整发布执法监管正面清单,将全市121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实行分类差异化监管,对清单内企业更多采用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平台、走航监测、用电量管控等技术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

“生态环境部门最近没有入企检查过,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部门就我们反映的融资难问题来调研过一次,后续就是不定期线上指导、跟踪问询进度,在办理不动产证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上给予很大帮助。”湖北金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李华说。

对同一对象的多个检查事项或同一事项的多个检查单位,襄阳市明确由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形成“综合查一次”清单,努力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围绕企业较为集中的诉求,襄阳市发改委已召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重点涉企行政执法部门召开座谈会,提醒在每月初生产经营繁忙时段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检查,给予企业发展一定的“安静生产期”。

在持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方面,“10项措施”提出,探索“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柔性执法模式,对“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企业给予合理的执法“观察期”,优先采用政策辅导、规劝提醒、警示告诫、责令改正、走访约谈等包容审慎监管方式。

襄阳市枣阳市积极探索涉企重大行政处罚事前审查机制,保康县则大力推行“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柔性执法模式,最大限度为企业发展“减负”“松绑”。

“10项措施”还提出,完善“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同达”机制,督促引导受处罚企业及时整改、修复信用,防止以罚代管。

“我们拟将落实‘10项措施’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纳入2025年襄阳市法治惠企惠民十件实事项目,加以督办推进,通过一系列法治‘组合拳’为企业发展‘减负’‘松绑’,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襄阳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爱群说。

编辑:李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