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余东明 张海燕 记者近日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获悉,上海首笔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顺利完成,获得1亿元银行授信。该数据产品能获得质押融资,得益于12月8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据悉,《办法》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与上海市数据局联合印发。在全国17个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市中,上海是目前唯一对数据登记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开展实质性审查的试点地方,同时还是唯一以知识产权局名义颁发登记证书的地方。
“与其他试点地方只开展形式审查不同,上海对申请登记数据产品在形式审查的基础上,审查数据产品是否存在‘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落脚点在是否有应用场景,是否属于智力成果,对审查水平和标准提出更高要求。”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处处长徐上说,经过实质审查登记的数据产品更具市场认可度,行政机关发证也更具权威性,这是首笔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能获得上亿融资的重要原因。
据介绍,为了确保实质性审查的质量,上海组建了国内首支由96人组成的数据产品知识产权审查员队伍,包括20名基础审查员、20名审查指导员和56名审查指导专家。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江苏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的专业优势,探索建立了“央地协作”的数据产品知识产权审查模式。
也正是由于严格的实质性审查,在上海试点申请数据产品知识产权不需要存证和公证,没有任何前置条件。申请获准登记后数据产品信息在上海市数据存证中心知识产权分中心存证和上链,实现全程免费。
此外,凡是在上海登记选择交易流通的,基本信息会传送给上海数据交易所等具有知识产权交易资质的平台,平台会在一周内与申请主体联系提供交易流通服务,打通登记流通链。
截至目前,上海已经审查通过公示158件,颁发证书67份,其中有74家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实现了挂牌交易,首单1亿元质押融资的核心资产便是来自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申请登记的睿思数据平台。
“数据作为新兴的生产要素,正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对其权属确认与登记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余晨说:“我们以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办法》制定,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审查、监督、管理等工作,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积累先行先试经验,促进数据要素的有序流通与合理利用。”
编辑:李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