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向执法扰企说“不”
“综合查一次”让监管职能“瘦身”
□ 本报记者 战海峰
□ 本报通讯员 刘 敏
“各部门联合起来开展检查,检查频率大大降低,执法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是真正的为企减负、为民服务。”近日,重庆西苑食品有限公司在接受重庆市南川区推出的园区“综合查一次”后,相关负责人竖起大拇指点赞。
“综合查一次”是南川区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10条措施之一,也是南川区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的重要举措。南川区从破题探索到全面推开、从试点先行到整体跃升,职责清晰、协同高效、机制健全、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的行政执法新格局全面形成,改革破难题、惠民生、促发展逐步实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可长期以来,由于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分散在众多行政执法部门,导致部门间信息共享不足、政出多门、重复检查等,让企业十分头痛。如何破解随意执法、重复执法、多头执法和执法盲区等痛点堵点难点,优化全区营商环境?今年2月,南川区将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作为全区“开年第一会”,提出了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10条“硬措施”。南川区司法局牵头实施的“综合查一次”紧扣“最少、最简、最快、最优”目标,实行“三变”改革,向执法扰企行为说“不”。
变“各自为阵”为“攥指成拳”,统筹各执法部门及其内部职能科所,将多项检查事项综合至“一张检查清单”,一次性为企业把脉问诊、开方抓药,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变“随意裁量”为“规范尺度”,将法律法规规定的涉及自由裁量权的事项进行统一规范,最大限度把控基准裁量尺度,强化对行政执法权力的制约,避免执法的随意性,从源头上防范与杜绝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等行为的发生;变“事后处罚”为“事前服务”,构建“执法+服务”一张网,执法方式由事后处罚变为事前提醒、事中监管、全过程帮扶,服务方式由企业“跑路”转变成主动“上门服务”,实现营商环境更优、法治环境更好、人民群众更满意。
同时,南川区还针对乱罚款、乱执法等行为,推行“首违不罚”清单,对清单内初次发现、未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违法情形,且企业在期限内完成改正,则不予处罚。建立企业信用分级监管制度,对每次检查均无问题的优质企业降低检查频次,对问题频发、风险突出的隐患企业增加检查次数,科学配置监管资源。
今年7月,南川区司法局牵头组织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组成“一支队伍”,来到重庆方略精控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开展“综合查一次”,一次性就把企业的特种设备、生产车间、取水口、废水处理设施、职业病防控等项目全部检查完成,并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指导企业现场整改。“‘综合查一次’不仅缩减检查次数,检查标准也更加统一,且检查主要以指导教育整改为目的,我们非常支持这种高效快捷、服务企业的检查方式。”该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综合查一次’带来的变化,不止于监管职能因同类项整合而带来的‘瘦身’,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这‘一升一降’,给南川营商环境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南川区应急管理局执法支队支队长张文典说,该局已参加组团式执法4次,不仅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执法部门相比以前“单兵作战”时投入的人力资源减少57%、车辆等保障资源下降60%,且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效能都得到很大提升。
截至11月底,南川区累计开展组团式执法8次,共检查企业273家,执法检查发现问题369条。其中,224条经执法人员现场指出后立即整改,其余通过限期整改完成,仅对1家企业违法行为以简易程序作出行政处罚。
“综合查一次”是常态,单项查是例外。“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检查让企业从最多接受“12+N”次检查减少到1次,达到了为企业减负、执法增效的多重效果,还解决了多部门执法“打架”等问题,真正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受到企业的高度称赞。“开展‘综合查一次’后,各部门平时无事不扰,而且现在执法检查更多是真诚帮助企业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让企业从反感多次检查到主动参与检查转变,生产干劲更足了!”重庆科朗机动车制动器有限公司总经办生产副总雷秀兵说。
“企业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和褒奖,接下来,我们将顺应企业呼声,从拓展检查事项范围、完善协作机制、抓好跟踪督办、建立企业信用分级监管制度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传递执法助企的温度。”南川区司法局局长刘达文说。
编辑:李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