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
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
□ 本报记者 刘欣
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
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民生持续改善……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面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
加快立法进程
据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张利明介绍,近年来,国家林草局会同有关部门、地方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力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推动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等重要文件,审查批复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制定出台国家公园创建设立、监测评估、资金项目等10多项制度办法标准,基本构建了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了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级人民政府代管两种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以及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密切配合的央地、部门、园地协同联动机制。
在加快立法进程方面,积极配合推动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建设。今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公园法草案,决定将该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9月10日,国家公园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在强化管理措施方面,国家林草局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公众服务等管理要求。在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中,对边界区域、民生改善、设施建设等提出弹性管理措施。印发通知对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内容、范围等提出原则性要求,支持和鼓励地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严格落实分区管控措施,织牢织密网格化保护体系,定期开展巡护,强化安全生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在强化支撑保障方面,指导完成东北虎豹、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组建工作。设立大熊猫、东北虎豹、雪豹、长臂猿等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国家林草局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初步建立起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研发运行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因地制宜保护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从广袤的高原一路迈向葱郁的雨林,一个个国家公园因地制宜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介绍说,“青海把国家公园所在4县的国土、水利、林业、农牧、生态局全部划归到国家公园,统一行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打破了‘九龙治水’藩篱。归并国家公园范围内的6类15个自然保护地,统一按照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管理,实现了由种草种树救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向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转变。”
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川陕甘三省,区划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据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副局长陈宗迁介绍,该局重点从强化工作协同联动、健全完善法规制度、分类化解历史问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科学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强化支撑保障能力6个方面推进旗舰物种和栖息地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有效保护了全国64.8%的野生大熊猫。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以虎豹等顶级捕食者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段兆刚介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从2017年开始试点以来,通过常态化开展保护巡护、清山清套,严厉打击偷盗猎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修复栖息地、打通野生动物跨境通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野生虎豹及其伞护下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范围涉及9个市县。“建立协同联动、高效顺畅的国家公园‘园’‘地’融合发展机制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楠介绍说,该公园建立了省级国家公园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25个省直部门和9个属地市县共同推进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典型南方集体林区。“我们创新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实施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商品林赎买,基本实现集体自然资源统一管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省管理局局长方燕鸿介绍说,通过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自然资源保护成效明显提升。
巩固提升成果
去年,国家林草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等单位50余位专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增长至7万多头,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
民生持续改善,近5万名社区居民被聘为生态管护员,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元至2万元。实施野生动物损害全域保险、生态搬迁、入口社区和示范村屯建设、黄牛集中养殖等一批民生项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出台支持三县(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选聘生态管护员8100多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国家公园成立3年已经取得了明显的保护成效,生态成果要更多更好地惠及公众。”国家公园中心副主任安丽丹表示。
据介绍,我国国家公园实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严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区适宜的区域,可以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游客可以进入相关区域体验感受。
目前,已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都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禀赋,向公众开放了丰富的线路和区域。比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置了10条生态游憩精品路线和科普廊道,五指山、吊罗山、黎母山等都是知名的目的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规划了广元唐家河园区、雅安喇叭河园区、眉山瓦屋山园区3条独具特色的游憩线路以及11处成熟的游憩区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家公园建设作出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张利明表示,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健全机制,有效管理,切实巩固提升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果,积极推进新的国家公园创建设立等相关工作,高质量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编辑:李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