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重大考古研究
凝练重大考古研究课题,系统确定考古发掘重点,围绕考古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入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科学阐释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问题,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与发展过程。完成全国石窟寺资源专项调查、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等区域性、专题性项目,实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调查,进一步梳理、廓清我国考古资源家底。深化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积极探索提出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文明起源标准,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二)切实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工作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做好新型基础设施、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理保护和骨干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完善基本建设考古管理制度,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和配套措施,试点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区域评估机制。明确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基本建设考古管理职责,理顺项目、人员、经费管理政策,因地制宜畅通经费渠道、制定测算依据。规范基本建设考古勘探管理,探索重大考古发现报告、新发现文物价值认定、文物保护补偿等制度,不断提升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推动考古科技创新升级
推动国家级和省级考古科学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科技考古科研环境和条件。积极培育前沿交叉学科,支持考古年代学、地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考古材料科学、分子生物考古等分支学科,全面提升多学科协同解决考古学问题的能力。促进考古科学关键技术研发和考古技术装备改进升级,推动考古发掘科技分析常规化,增强考古发现、科技检测分析、信息提取、实验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等方面能力。完善升级全国考古发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国考古工作信息数据平台,促进考古资料整理和数字化。
(四)加快考古成果转化利用
深入挖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实现多层次、多渠道成果转化,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加强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推动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出版,实施考古报告出版工程,推动扩充考古类专业期刊。启动中国考古读本编写工程。鼓励依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研学游、考古夏令营等多种公众考古活动。加强出土文物、标本、资料保护管理和收藏工作,健全考古出土文物移交机制,推动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常态化。举办重要考古发现成果系列展览,实施“考古+融媒体”传播计划,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
(五)促进中外考古合作交流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重大国际倡议,健全境外考古工作机制,编制中外联合考古专项规划和项目指南。实施中外联合考古行动,支持国内考古力量赴境外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吸纳国外考古机构、高等院校在中国境内开展合作考古研究,拓展人员培训和交流渠道。继续举办国际性考古学术大会,打造国际化考古专业期刊,推进以联合出版等方式,译介国内重要考古成果,翻译国外重要考古报告、论著,及时掌握国外考古前沿动态,扩大中国考古成果国际传播。
(六)加强考古能力建设
推动考古政策需求调研和发展战略研究,强化政策衔接和前瞻性、系统性规划。加强考古资源登录认定、价值研究和管理利用。健全考古工作标准体系,发布《水下考古工作规程》,制定田野考古数据采集、田野考古信息化、科技考古样品采集和制备、实验室考古等技术标准、操作规范。推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标本库房、考古工作站等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打造中华文明文物基因库、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和区域性考古研究基地。建成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海基地、北海基地二期(海洋考古博物馆)。加强考古工地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明确考古工作棚、墓葬支护架、工地防护设施和安全防护设备等配置要求。
(七)夯实人才队伍基础
支持国家级和省级考古机构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立考古发掘资质单位能力评价体系。推动健全考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推动考古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加或扩大考古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建设一批一流考古学专业。促进高等院校和考古机构共同推进考古学学科体系建设,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推动培育5—10所考古职业技能教育机构,探索建立“1+X”考古探掘工培养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推动考古从业人员定期在职培训常态化,加大考古工作薄弱地区和基层从业人员倾斜力度,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建设3—5处考古人才培训基地、5—10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
编辑:周芬棉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