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人行道上不应有“陷阱”

2022-04-20 16:08:46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在北京市一些道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被称为“骑沿井”的下凹式管井。这种管井通常在人行便道和非机动车道交会处,大多呈现出下凹式的弧形或者方形缺口,缺口的直径通常在1米左右,缺口与井盖落差至少十几厘米。据媒体报道,北京市现有“骑沿井”6100余个,不仅有存在多年的,就连新修建的城市道路上也有它的踪影。

据悉,一般都是先有的管井,后续道路改扩建的时候,如果路面与管井有重合的部分,道路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往往会围绕井口将路沿做成弧形或者方形的缺口,这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做法。

但约定俗成的做法,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毫无疑问,这种“陷阱”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一些人行便道本身就不宽,最窄的地方还不到1.5米,却被下凹式管井占据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空间,行人稍不注意就可能踩空摔倒。对于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群体而言,这种安全隐患的威胁更大。

近年来,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短板依然不少,“骑沿井”正是其中较为明显的一块。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进行排查和治理。此前,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在调研后提出可180°翻折的标准化盖板方案,既满足井盖日常检查需要,又补齐了步道缺失部分,消除步道高差,增加了有效通行空间。朝阳区、石景山区等区也对部分路段的“骑沿井”进行了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建议城市管理部门总结治理经验、评估治理方案,尽快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

补齐短板,离不开制度保障。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拟于今年提请审议。全国人大社会委近日已启动立法工作。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建议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例如,明确道路设计的规范标准,要求新改扩建的道路避免出现类似管井的问题;对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治理,明确牵头单位并要求各个权属单位积极配合。

记者  蒲晓磊

编辑:周芬棉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