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点任务
(一)集中排查
根据自然资源部提供的金矿矿山目录清单,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组织初步确定金矿盗采点,以此为基础,组织各部门排查以下情况:
1.排查金矿废弃矿井情况,包括政策性关闭金矿、保护地内退出金矿、正常关闭金矿的废弃矿井数量、封堵的情况、封堵责任主体,以及金矿盗采点的位置、封堵的情况、封堵责任主体等。
2.排查违法生产、销售、运输、倒卖、使用民用爆炸物品和氰化钠、非法采选金矿用电行为等情况,建立台账。
3.排查金矿“洗洞”造成的环境污染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台账。
4.排查并建立金矿及其尾矿库安全隐患台账。
(二)集中打击整治
5.集中力量,依法严厉打击“洗洞”盗采金矿行为,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销售运输倒卖使用民用爆炸物品和氰化钠行为、用电行为、环境污染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收购和销售金矿矿产品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涉及“保护伞”的,一追到底,做到“人不漏案,案不漏人”。
6.对政策性关闭金矿、保护地内退出金矿、正常关闭金矿以及金矿盗采点存在的废弃矿井,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对尚未封堵的废弃矿井,由治理责任人进行彻底封堵;对封堵不彻底的废弃矿井,组织重新封堵。
7.对排查发现的金矿及其尾矿库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治理。
(三)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8.完善民用爆炸物品和氰化钠全过程、全链条闭环管理制度,加强监管,有效防范倒卖和非法流通。
9.严格矿山关闭管理,压实矿山企业安全责任、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责任;将金矿“洗洞”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督察范畴。
10.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动态巡查、监控等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
六、进度安排
专项整治行动分为四个阶段,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全面排查(2022年3月-7月)。 部际联席会议组织召开全国打击“洗洞”盗采金矿专项整治行动视频会议,动员部署专项整治行动。各地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不留死角,弄清有关基本情况,建立台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7月31日前将摸排情况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督导检查(2022年8月-10月)。对第一阶段排查出来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整治,按照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的原则,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对正常关闭金矿的废弃矿井,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矿业权人予以封堵;对政策性关闭、保护地内退出金矿的废弃矿井,由关闭、退出时确定的治理责任主体予以封堵,未明确治理责任主体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明确后,由治理责任主体予以封堵;对盗采点,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发现一处封堵一处;地方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洗洞”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有明确违法主体并符合相关要求的,应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评估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整治情况适时组织开展督导检查,推动整治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0月31日前将集中整治情况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三阶段:互查抽查,巩固成果(2022年11月-12月)。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围绕重点任务开展整治情况互查,选择部分金矿集中采选区域和相关省份进行抽查,查找整治不到位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意见建议;对督导检查中发现问题较为突出,或曾发生盗采事故的、环境和安全问题突出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再督导、再检查;组织相关媒体在各地开展明察暗访,对各地整治情况进行宣传、曝光。对整治未到位的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纳入常态管理,挂账监管,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时限,盯住不放,直至整治到位,相关情况及时上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年底前将组织互查抽查情况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四阶段:全面总结,建立机制(2023年1月-3月)。2023年2月28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本地的整治情况总结报告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要依职责总结专项整治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健全完善民用爆炸物品和氰化钠闭环管理、矿山关闭管理以及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防止“洗洞”盗采金矿行为反弹。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结的基础上,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形成专项整治行动总结报告报国务院。
七、保障措施
(一)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洗洞”盗采金矿行为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形成的黑色产业链涉及部门多,具有一定复杂性和艰巨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专项整治行动的重大意义和工作难度,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推动,建立专项整治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分管负责同志亲自挂帅,统筹做好专项整治行动,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性,做到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统一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落实专项整治行动各项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打击“洗洞”盗采金矿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并于4月15日前上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属地监管,压实责任。各县级人民政府要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分管负责同志担任专项整治行动联席会议召集人,靠前指挥、建立机制、加强执法,扎实推进专项整治行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汇总管理各部门排查台账,接受群众举报,分析研判线索反映的问题,按成员单位职责分配问题线索,每月跟踪督办,整治一项销号一项。要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设立举报电话,鼓励社会积极举报,线索一经查实适当给予奖励。要建立快速反应联合执法机制,每两个月开展一次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认真动员部署,组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打击“洗洞”盗采金矿专项整治行动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确保工作专班有效运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阶段安排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地方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
(四)从严检查,巩固成果。各地要组成联合检查工作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专项整治行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互查检查,特别是对发生盗采事故的、环境和安全问题突出的、群众反映强烈的以及金矿集中采选区进行重点关注,对发现的违法违规案件从严从快从重进行查处,并将处理结果通过地方党政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开,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五)舆论监督,营造氛围。各地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对“洗洞”盗采金矿危害性的认识;公布重大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对专项整治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宣传,加大推广交流力度;对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重特大事故和整治不力地区的有关情况,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六)追究责任,严肃问责。强化监督问责,坚决防范专项整治行动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专项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推诿扯皮、避重就轻的,予以公开通报、约谈;对禁而不止、弄虚作假、瞒报漏报、压案不查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专项整治行动中涉及内外勾结、受贿、充当“保护伞”等违纪违法违规的有关人员,要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严肃处理。
编辑:周芬棉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