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马强伟在《法学研究》2025年第2期上发表题为《实体性查封优先权的理论证成及体系展开》的文章中指出:
关于金钱债权的执行,我国现行执行法采用“混合主义”模式,即根据债务人性质及财产状况决定适用优先主义或平等主义。普通金钱债权人可按照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此即现行法中的执行优先主义立场。对于查封债权人优先受偿地位的性质,我国存在程序性优先与实体性优先两种观点。程序性优先权理论认为,查封效力仅为法院在参与分配和破产程序之外分配变价款的依据。其割裂了强制执行与实体法上债权清偿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符合执行优先主义及时清偿债权的立法目的。实体性优先权理论认为,查封赋予执行债权人一项独立的实体性权利,是其优先受偿的实体基础。其能为债权人及时提供司法保护,合理划定对债务人和第三人财产的干涉限度。
德国法上关于执行产生的扣押质权虽然存在诸多争议,但基本共识是债权人基于执行程序获得并保有清偿,必须满足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成立要件,前者主要是债权存在以及查封物属于债务人所有,以确保债权人只能从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中获得清偿,后者是指查封行为不存在重大瑕疵,以避免基于违法的执行行为对债务人财产的恣意变动。在这一理论构造下,实体性查封优先权成为执行债权人受偿的实体法基础,也确定了多个查封债权人的受偿顺序。
实体性查封优先权是债权人在债务人特定财产上取得的旨在担保特定债权得以实现的权利,故与个别债权清偿法律体系中的意定担保物权、债权保全等制度类似。虽然实体性查封优先权与民法上担保物权的设立方式不同,前者为公法性质的查封行为,后者为私法性质的处分行为,但两者在法律效果上却具有高度相似性,均是以特定的物为债权的清偿提供担保。因此,实体性查封优先权应与担保物权制度融合,两者应在查封效力所及标的物范围和权利顺位方面保持内在协调。实体性查封优先权的确立,还可澄清债权保全制度产生优先受偿效力的误解,基于债权保全目的的代位之诉和撤销之诉无法确立保全债权人的优先受偿地位,须通过债权查封并满足查封优先权之成立条件方能取得优先受偿地位。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