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黄伟文谈算法信任相关制度的建构——

需遵循法律的制度理性与法律的规制逻辑

2025-07-22 14:29:0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2c926680aa31b9e1ca46d2f090bf9932_11_11_2918.jpg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黄伟文在《环球法律评论》2025年第3期上发表题为《算法信任的法律性质》的文章中指出:

算法信任可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对之既可作描述性研究,如社会学或心理学视之为一种社会的或心理的客观现象,也可作规范性研究,如伦理学关于合理信任条件的讨论。在法律的视野中,算法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而算法信任的性质则指涉算法信任的概念或其构成性要素。因此,算法信任的法律性质包含法律的、社会关系的与概念的三个维度。在法律意义上,算法信任是指信任什么、法律保障算法信任是在保障什么这两个核心问题。

算法信任的构成性要素包括算法能力、算法意图和算法认知三个方面。虽然算法能力是算法信任的构成性要素,但算法能力与算法信任不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相反,算法能力与算法信任的关系具有群体性、个体性和场域性特征,而且算法能力与算法信任也不总是呈现正比关系。智能算法具有衍生性意图,因而算法与算法信任可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算法认知属于算法信任的认识论,旨在回答信任的合理性问题,即何时应信任、何时不应信任。该信任时不信任,或者不该信任时却信任,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何为合理的信任便成为重要问题。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算法信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就法律治理而言,算法信任依赖于法律保障,算法信任相关制度的建构,需要遵循法律的制度理性与法律的规制逻辑,并注重塑造制度的韧性空间。首先,算法信任作为一种公共性的社会关系,不能寄希望于内心情感与伦理道德的力量,必然仰仗社会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其次,作为法律的直接调整对象,算法信任既不是指信任感,也不是指算法的可信性或算法治理制度,而是指算法提供者和算法用户之间的算法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回应性规范关系,通过双方主体的外在交互性行为而实现。最后,塑造制度的韧性空间,应保障算法用户的充分选择权、以保障算法的规范性要素(构成性要素)为目标指向以及平衡算法权力与用户权利并向用户权利倾斜。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