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徐实在《北方法学》2025年第2期上发表题为《著作权过度财产化的反思与矫正》的文章中指出:
我国著作权产业正快速、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点。著作权是技术之子,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副产品”。著作权制度的每一次蜕变与演进,皆与技术发展的步伐紧密相连。从理想层面讲,著作权立法和实践应当在传播技术发生变化的时候,依据新的发展平衡及时对著作权保护予以调整,以达成“保护著作权”“鼓励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发展繁荣”三重递进式目标。然而,著作权制度的发展,往往会与既得利益者利益发生不同程度的纠缠,实际上并不一定遵循合理的平衡发展路径。总体上来看,著作权制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偏向著作权人的扩张态势,更像是一部著作权人财产利益的扩张史。
著作权过度财产化是指其财产化超越了特定信息的价值,也超越了适当的程度要求,对本不应当通过设定财产权或财产利益予以救济的信息内容,给予其著作权上的财产权或利益保护。其在实践中以权利客体范围扩张、权利内容膨胀、作者与作品分离为表征,引发著作权制度与社会需求“脱嵌”之后果,不仅挫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还控制了作品的传播范围,阻断社会的交流渠道,甚至引发滥用侵权诉讼的弊端。
著名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认为,社会关系并非从属于市场逻辑,经济应嵌入社会关系与文化制度之中。当市场试图将劳动力、土地与货币等非为销售而生的要素完全商品化时,其虚拟性会导致社会“脱嵌”。为此,社会必将通过反向运动重新将经济“嵌回”社会规范,抵御市场的破坏性扩张,形成市场不断扩张和社会自我保护之间的双重运动。波兰尼的理论为反思并解码著作权的过度财产化提供了工具,可以用于解释著作权过度财产化的历史必然性(技术驱动的商品化)与争议根源(社会反嵌需求)。通过采取著作权制度“嵌回”的规范路径开放合理使用,并以开源为导向拓展共享创造空间,以此促使著作权制度回归合理,矫正过度财产化倾向,平衡著作权人、传播者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创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