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需双管齐下

2025-06-27 16:34:33 来源:法治网 -标准+

□ 于雯雯

少年儿童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均对“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出了的相关部署要求。网络素养包括了解网络知识、使用网络的能力,同时包括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以及利用网络进行沟通时的法治与伦理道德修养等。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更是专章规定了“网络素养促进”,为未成年人在数字网络时代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升兼顾未成年人的发展与保护两大基本需求。“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升需要长期作用、循序渐进,才能见到效果。我国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为其长期开展提供了稳定的方向指引。一方面,数字网络时代的国家竞争,往往也是高素质数字网络人才的竞争,从培养国家未来发展人才的角度考虑,培养未成年人掌握科学、合理使用网络设备、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网络及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提升其学习、创新、协作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他们将来成长为国家发展建设中坚力量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从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助力其成为数字时代合格公民的角度,需要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上网用网习惯,引导其合理规划上网时间,提升其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甄别、筛选、使用能力,使其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法治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提升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用网的意识和能力,从小树立“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意识,遵守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自觉维护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升通过网络使用实践来检验。脱离于网络使用实践的网络素养培育只能外化于“知识灌输”,无法内化于“能力和素养”。将“数字原住民”完全隔离于网络之外也是不现实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经突破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3%。通过网络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互动社交、休闲娱乐,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基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其无差别地、无限制地参与网络使用实践又是很危险的。近年来已有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性侵害、“网络开盒”他人或者被他人“网络开盒”、参与网络霸凌他人或者被他人网络霸凌、擅自小额多次或者大额充值打赏等事件不时爆出。这些事件不仅使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遭受了严重的现实侵害,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还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升需要同时兼顾“如何有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宣传”和“如何有效构建未成年人安全友好网络环境”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双管齐下。

有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承担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责任。《条例》进一步具体规定:政府应当加强提供公益性上网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教育部门应当制定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测评指标,指导、支持学校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在校期间上网的管理制度;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促进入法无疑为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但也需要看到,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实践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面临着做实做优、提高质效等问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仍任重而道远。需要相关主体依法持续加强投入,切实发挥作用,特别是家校社协同推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教育宣传。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当更加注重自身网络素养的提升,言传身教,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特别是通过加强亲子沟通和亲子活动来替代“手机陪伴”,同时需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上网设备、安装使用软件应用进行适龄化管理,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时长、使用具有社交属性的软件应用、资金使用等的科学有效监督。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当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围绕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不断改进网络素养教育的学科设置及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合理设置学生网络素养实践场景。同时,需要家校配合,及时识别发现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成瘾等问题,并尽早介入防治。在社会教育方面,媒体、社会组织、社区、网络平台等应当切实承担起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提供更加生动多样的活动、节目及信息内容,为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社会氛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特别是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得网络信息在生成、传播和使用中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需要及时纳入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宣传。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积极发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职能,围绕司法实践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结合典型案例,以普法活动、发布指引等方式,为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了“以案促教”式问题解决措施,提升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有效构建未成年人安全友好的网络环境。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教育宣传需要政家校社、线下线上等多方面协同配合。而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实践和检验则主要基于网络使用实践。构建安全友好的网络环境对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升亦至关重要。首先,安全是底线。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多元主体、多种路径协同共治的治理效能。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通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体系的系统性适用,持续加强对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加强对违法及不良信息的治理力度,持续净化和改善网络信息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的研发、安装和使用,依法开展预防性技术治理。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的分析研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相关的安全风险。保障未成年人可以安全地上网用网,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网络素养。其次,友好是方向。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完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推进网络信息环境总体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持续完善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息服务和应用,使其更加符合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鼓励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应用,鼓励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的制作、发布和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未成年人家国情怀和良好品德,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近期,我国对“未成年人模式”进行了升级,在使用的便利性、有效性以及内容的适龄性、适宜性方面都得到了优化和完善。鼓励和促进家长和未成年人积极使用“未成年人模式”,有利于在安全友好的专属网络环境中培育、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所副研究员)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