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晓军 王薇
“民转刑”案件是由民事纠纷引起矛盾激化而转化为刑事犯罪的案件。笔者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审理的240件“民转刑”案件进行调研,发现涉“民转刑”案件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民间矛盾”类型集中,且突发性和有预谋性并存。样本案例显示,“民转刑”案件的罪名有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故意杀人罪、放火罪、非法拘禁罪、非法侵入住宅罪、聚众斗殴罪等,且上述案件民间矛盾类型集中,主要集中在“恋爱感情矛盾”“经济矛盾”“生活琐事矛盾”“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矛盾”五大类型。“民间矛盾”在案发前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其彻底激化进而演变为犯罪,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民转刑”案件一般是民间矛盾激化的结果,突发性和有预谋性并存。
二是被告方自愿赔偿率、被谅解率较低。样本显示,超六成案件中被告方没有对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亦未获被害方谅解。虽然这与被告方经济状况相关,但也反映出双方之间的民事矛盾久未化解,在刑事案件发生后矛盾更加激化的倾向,亦潜藏着被害方上访的风险。
三是“民间矛盾”前期被排查、化解处理率较低。样本显示,“民转刑”案件中的“民间矛盾”被排查、化解处理率较低,在案发前,未被具有纠纷解决职能的主体介入、处理过的案件占比高达94%。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关部门在前期排查、化解民间矛盾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为有效防范“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笔者建议,需联动联防综合治理。
加强普法教育,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民转刑”案件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通过以案说法、以案普法,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创新排查化解机制及时发现矛盾纠纷和隐患。即由网格员、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居)两委组成专门的排查队伍进行一周一次的常态化排查,第一时间发现各类矛盾并及时上报至镇综治中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乡贤等联系面宽、熟悉社情民意、群众信任、代表性强的优势,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应急处置队伍等群防群治队伍,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摸排、隐患化解、平安宣传等服务;建设“枫桥式”综治中心,打造基层治理“中枢”。
建立镇街级综治中心,设置法官工作站、社会治理警务服务中心、调裁审对接工作室、人大代表联络室等功能室,并将综治中心与各类调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着力打造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政法力量和综治力量有序衔接、协调联动的基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基层社会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
编辑: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