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艳红
在当下的中国,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一个重大时代命题。法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围绕中国问题与中国现实,法学界诸多学者一直在尝试努力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刑法学界也一直在为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不懈努力。多年来,我国刑法学者围绕犯罪论体系、基本原则、但书条款、共同犯罪、行政犯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众多领域,作出了扎根于中国刑事法治文化的创新性阐释与理论发展,刑法学在知识体系早成的基础上朝着“中国自主”的方向努力行进。在中国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这个命题中,毫无疑问,核心关键词是“中国自主”。自主的知识成为体系,才能体现中国刑法学的原创性。为构建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宏大目标添砖加瓦,正是《刑法学总论》一书所要作出的最大尝试与努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书是贯彻实质刑法理论的自觉性体系化构建之作。我专注于实质刑法的理论体系肇始于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后延展至“实质刑法”三部曲,形成了以值得刑罚处罚的法益侵害性为基础、以实质犯罪论体系为核心、以形式入罪实质出罪为方法的实质刑法理论体系。该体系也成为本部刑法学体系书的犯罪论体系。这种体系化构建是自觉的,是基于对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的反思与改革。
我国传统犯罪论是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首先,这种犯罪论体系在1997年刑法首次将罪刑法定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后遭遇挑战。在犯罪论体系上,我国传统的平面四要件体系所具有的入罪化与主观化缺陷,使具有出罪化与客观化优势的阶层犯罪论体系渐成主流观点。阶层犯罪论体系遵循了从客观到主观的定罪思路,其背后是刑法客观主义的出罪立场。其对非罪行为的逐步排除过程,能够为行为人的无罪辩护提供广阔的空间。其次,阶层犯罪论体系有形式犯罪论体系与实质犯罪论体系之分,本书主张实质犯罪论体系,即以实质的构成要件为中心,认为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具有值得处罚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实质性的判断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构成要件的解释之中。这种实质性的判断,是指通过坚持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是否具有可罚性的实质解释来甄别值得处罚的法益侵害行为。最后,阶层犯罪论体系有三阶层和二阶层之分,本书主张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体系,即客观违法构成要件和主观有责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则是以存在纯粹事实判断的构成要件为前提。然而,从贝林时代开始及至当下罗克辛的客观归责理论以及前田雅英的实质犯罪论等均表明,构成要件早已不再是纯事实的判断,它不可能与违法性和有责性相分离,构成要件是违法、有责类型,故而犯罪论应为违法构成要件和有责构成要件二阶层体系。
总之,基于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自觉意识,针对我国传统的平面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本书提倡以形式的、定型的犯罪论体系为前提,以实质的可罚性为内容的实质犯罪论体系,相应地,对刑法规范应从是否达到了值得处罚的程度进行实质解释。这样的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体系,贯彻于整个犯罪论体系之中。
本书是基于我国犯罪治理实践的原创性本土化尝试之作。晚近以来,我国刑事案件不断增加,虽然重罪有所减少,但是轻罪持续上升,犯罪治理陷入罪名越来越多与治理越来越难的困境。导致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立法与司法上的入罪思维。基于大国法治的实践需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刑法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防止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安全而转向严密化的刑事立法和入罪化的刑事司法。刑法理论亦应基于我国犯罪治理实践而展开。
本书是融贯法规范实证分析与法哲学经典说理之作,充分体现了我对法哲学的浓厚兴趣和爱好。本书致力于说理与历史挖掘,对于一种理论或者一种学说的来龙去脉喜欢深挖其法哲学根基,但同时又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本书对刑法规范的阐释从文义解释到扩大解释或者其他解释,法规范实证分析成为主要的写作方法。然而,本书的撰写并没有停留于法条本身,而是更进一步地溯源刑法理论的法哲学基础,因而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这种写作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理论背后的实质争议及迭代理由,进而在纷繁复杂的理论海洋中谋得自己的理论爱好,同时也能够为日后刑法典的整体调整和刑事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的依据,从而使本书兼具解释论意义和立法论意义。
此外,本书还充分体现了对问题性思考与体系性思考之兼顾。本书的写作绝不固执于理论的思考而忽略了问题,更没有一叶障目、只进行问题的思考而忘记了体系。以共犯论为例,本书在讨论共犯论究竟是主观共犯论还是客观共犯论、是形式共犯论还是实质共犯论时,从共犯成立的范围等具体问题出发,同时将此问题上升到犯罪论体系层面,根据违法是共同的、责任是个人的这一原理,将我国传统的平面四要件犯罪论体系所导致的共犯处罚漏洞予以揭示,从而得出应该扬弃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而转向阶层犯罪论体系之结论。这充分体现了以问题性思考撬动体系性思考,以体系性思考回馈问题的解决。
编辑: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