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庆倩
基层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法治文化传播的关键阵地。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对于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通过深化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能够有效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精神,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从而为建设法治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筑牢守法理念根基。
完善基层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布局
基层法治文化阵地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直接影响着守法理念在群众中的根植程度。目前,部分地区法治文化阵地分布不均,覆盖面不够广,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因此,要科学规划法治文化阵地布局,做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同时,要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建设方案,确保阵地建设既能满足基本需求,又能体现地方特色,便于守法理念的本土化传播。要特别关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流动法治文化服务站等形式,弥补固定阵地建设的不足,确保法治文化服务全覆盖、无死角。此外,还要注重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的作用,将法治文化元素和守法理念有机融入其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守法理念与其他价值观念协同传播,形成强大合力。
创新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方式
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必须创新建设方式,增强守法理念的感染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建设,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互联网+法治文化”智慧平台,开发法治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出法治文化微课堂等新形式,使守法理念传播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其次,要注重互动性设计,设置法治文化体验区、模拟法庭等功能区域,让群众在互动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守法意识,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再次,要突出特色化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使守法理念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此外,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至关重要。通过精心打造网上法治文化阵地,可有效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内容形式的创新是提高吸引力的关键——法治动漫吸引青少年,法治小品增强趣味性,法治故事会触动社区群众情感,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能够增强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不可或缺,法治文化数字产品和智慧法治文化展示系统能为公众带来更好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帮助相关部门分析群众的法治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服务方式也需要创新——预约服务避免排队等待,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便利,多种创新形式让群众便捷地享受身边的法治文化服务,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守法观念。
健全基层法治文化阵地运行机制
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需要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才能持续筑牢群众守法理念根基。为确保守法理念持续传递,必须健全运行机制。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障阵地正常运转;要建立活动常态化机制,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保持阵地的生机活力,强化守法意识的持续培育;要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群众需求,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同时,要建立资源保障机制,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投入,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要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为筑牢守法理念根基服务。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定期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守法理念的有效传播提供人才保障。要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吸引法律工作者、退休干部等群体参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扩大守法理念的传播队伍。
发挥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实效
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实效,推动守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部分地方法治文化阵地未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守法理念的培育流于形式。为提升实效,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守法意识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要注重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群体特点,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提供精准化服务,实现守法理念的精准传递。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法治文化工作队伍;要强化统筹协调,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要注重实践养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治实践体验等方式,引导群众在实践中深化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确保守法理念真正入脑入心。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法治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确保守法理念全覆盖。要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经验交流,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促进工作经验互鉴,共同提高、推动守法理念传播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编辑: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