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秀梅
自从醉驾入刑以来,危险驾驶罪成为我国犯罪率居于首位的罪名,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刑事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全国检察机关于2023年受理审查起诉各类犯罪178万余件251万余人,其中危险驾驶罪居于首位,占比22%。作为轻罪案件的危险驾驶已成为犯罪治理的主要对象。醉驾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醉驾——困境及解决方案》(以下简称《醉驾》)一书的作者詹姆斯·B.雅各布斯运用犯罪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美国反酒后驾驶的政策和判例进行了审视与分析,阐述了酗酒与醉驾作为社会问题的性质、与醉驾相关的刑法和刑事程序以及醉驾社会控制的制度建设等问题。
尽管《醉驾》一书在美国出版较早,但是该书反映的醉酒驾驶问题是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特别是美国在醉驾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该书详细讨论了醉驾犯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量刑标准以及法官在审理醉驾案件方面的经验,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在立法层面,一是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对醉驾犯罪定义的细化方式,明确血液酒精浓度标准及驾驶行为的具体表现,如在何种情况下认定为醉酒驾驶,避免法律定义的模糊性,使执法人员和公众能够清晰地了解法律界限。二是我国可以参考美国对加重型醉驾犯罪的界定,根据醉驾者的血液酒精浓度、驾驶行为的危险性等因素,区分不同程度的醉驾犯罪,对严重的醉驾行为予以更严厉的处罚,以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和威慑力。三是美国在醉驾立法中采取了多种制裁措施,包括监禁、罚金、吊销或撤销驾照、扣留或没收车辆、监视居住以及电子监控等。我国可以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裁体系。比如,美国对酒精提供者规定了民事责任,明确在醉驾事故中,除对醉驾者进行处罚外,还应追究向醉驾者提供酒精饮料的商业酒水售卖者和社交主人的责任。
在执法层面,书中提及的美国清醒度检查站和路障措施在我国已有实践。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血液酒精浓度检测、水平凝视眼球震颤测试等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我国可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执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确保执法工作的高效进行。
在司法层面,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醉驾的实证数据和判例以及交通事故统计、酒精消费模式、犯罪调查等,也为我国司法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这些数据和案例有助于深入了解醉驾行为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后果,为高效司法提供了一定的参数。
该书出版的社会现实意义还体现在:一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政府可以根据书中提出的建议,加大对醉驾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同时加大对公众教育和宣传的投入,从而有效地减少醉驾行为的发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二是公众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酒后驾驶行为的危害性,包括对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全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醉驾问题的关注度和警惕性,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公众行为的改变。三是有助于加强社会各界对醉驾问题的重视,加强社会治理,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特别是书中对醉驾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为旨在教育、治疗醉驾者的社会恢复性措施的设置提供了参考。教育和治疗机构可以参考书中的建议,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和治疗方案,帮助醉驾者认识到醉驾带来的问题,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总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如法律制裁、道德约束、经济激励等,有效地遏制醉驾行为的蔓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编辑: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