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简称“马普学会”)联合主办的“马普伙伴研究组成立仪式暨‘中国与全球法律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德国马普法律史与法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商务印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学术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本次中德法学合作。
据了解,本次合作成立的“马普伙伴研究组”是马普学会在亚洲的首个法学领域的合作项目,由欧洲科学院院士、马普法律史与法理论研究所所长托马斯·杜斐(Thomas Duve)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所长李富鹏副教授共同领导。该项目致力于运用数字人文方法,推进“从中国出发的全球法律史”议题,资助总金额10万欧元,为期5年。
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雷磊教授主持。首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卢春龙教授进行致辞,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中国政法大学非常重视与马普学会的合作。这次“马普伙伴研究组”的成立将推动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深化“中国与全球法律史”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该研究组将聚焦法律史领域的跨文明对话,通过搭建国际学术平台培养青年学者,为应对全球法治挑战提供历史智慧。
随后,托马斯·杜斐回顾了双方合作历程,提出“中国与全球法律史”主题对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研究范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法律地方化与转译过程中,中德学者应携手探索多元法律文明的互动机制,共同面对全球治理难题。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舒国滢对托马斯·杜斐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复规范性”“法律地方化”与“转译”等理论范式表示高度认同。“这有别于以单一法系为中心的叙事逻辑,‘全球法律史’研究从多元视角出发,探讨各地法律传统在全球互动中的动态演变”。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主任张生则呼吁整合“寻根主义”与“建构主义”研究范式,重塑具有生命力的法律传统。他认为,此次合作为法律史研究以开放包容的思路对两种传统进行整合提供契机。期待该项目的长期进行,不断产出更多优质的学术成果,共同拼合出全球法治的未来图景。
开幕式上,卢春龙向托马斯·杜斐颁发了中国政法大学名誉教授聘书,肯定其为推动中德法学交流作出的贡献。双方代表共同为“马普伙伴研究组”揭牌,标志着该合作平台正式启动运行。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崔林林教授主持,舒国滢教授与托马斯·杜斐教授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舒国滢以“重构中华法系”与“中国式现代化”为关键词,剖析中国法治转型的深层困境。他以“萨维尼困境”类比中国法治现代化:法律资源需从外部引入,但须在本土实践中检验。舒教授呼吁构建“双向对流”的视角,既吸收全球法律文明成果,又将中国经验纳入世界知识库。
托马斯·杜斐在报告中反思了西方法律史研究的“国家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范式,主张以“法律作为社会实践”的视角重新审视全球法律史。他强调,法律并非一个固定的体系,而是各种知识相互转换、结合后不断生产出来的社会实践产物。通过这样的视角,可以超越西方中心的法律史观,重新理解法律的全球化与地方化进程。
项目介绍环节,由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顾元教授主持,李富鹏副教授、马普所博士研究生库浩辰与罗桑德拉(Sandra Michelle Roesler)进行项目介绍。李富鹏副教授以《从中国出发的全球法律史——“马普伙伴研究组”项目介绍》为题,提出技术革新浪潮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合作项目试图利用数字人文工具,推动从“以中国作为参照”到“以中国为方法”的视角转变,探索法学跨文化交流中认识论的维度与限度,以及更具普遍性的经验与方法,从而深入参与全球法律史的知识生产。库浩辰和罗桑德拉分别介绍了“马普法学中国研究计划”“转译中国”出版项目的情况,欢迎中国学者参与马普学会的学术活动。
随后,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法律史范式反思”“法律史与法理论”“法律史与比较法”为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副所长姜晓敏教授主持,共邀请了六位学者作为讨论发言人,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中国与全球法律史的未来发展提出见解。
最后,闭幕仪式由李富鹏副教授主持,崔林林教授和杜斐教授分别代表会议主办方发表致辞,对“马普伙伴研究组”成立表达祝贺和期待,希望中德双方在法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学生培养与国际合作可以长期稳定、高质量地展开。(刘书豪 徐一鸣 蒋怿旻)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