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家云
偌大的蓝边碗,盛着粥,盛着米饭,盛着面条,抑或红苕、苕片,上有咸菜、新鲜蔬菜,偶尔也有一两块咸鱼。端着它,来到村口,来到邻居家门口,或坐或蹲在古香樟树下,或将邻居家的门枕石、竹床作凳,和同样端着碗来这里吃饭的乡邻们一起,吃着、品着、聊着,有时也彼此交换一下碗中的菜肴,尽情享受着农村温馨的慢生活。
蓝边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镇农家常见,它釉色不太纯正,制作略显粗糙,白中带黄,却厚实耐用,因碗口边缘有两条用于装饰的蓝色线条而得名。
当年,小镇供销社里出售这种蓝边碗,每10只一摞,用粗粗的草绳扎起,堆在货架上。乡亲们将它们买回家,请匠人在碗底嵌上一家之主姓名中最后一字,蓝边碗就名副其实地成为自家的“私有财产”了。而且,在碗底嵌了字,就不用担心家中有红白喜事的乡邻借去办酒席后不能“按图索骥”归还了。
蓝边碗不仅是乡亲们的饭碗,还可用来盛菜、喝茶、喝酒。它抱朴守拙,不事张扬,坚守初心,精心呵护着乡亲们的日常生活。
家中来了客人,或遇红白喜事宴请客人,用蓝边碗盛菜,既实惠又大方。而且,大家共用一个蓝边碗喝酒,一人喝一口轮流转,酒量大的喝一大口,酒量小的湿湿嘴,谁也不在乎是否卫生。不胜酒力者,可中途“缴械”。这种喝酒方式、待客之道,亦如蓝边碗一样实诚。
酒喝完了,用蓝边碗盛饭,满满一大碗,尽显主人好客之情。
一到夏天,村中有好几户人家每天要烧一土壶川芎茶,置于堂屋八仙桌上,旁边放一蓝边碗。村口有一家,还将土壶和蓝边碗搬到古香樟的石桌上,谁都可以喝,是名副其实的“大碗茶”。遇乡邻或游乡货郎路过,好客的主人还会吆喝一声:“歇歇脚,喝碗茶再走。”
“茶水不碍路”。茶水免费提供,绝不收一分钱。这时的蓝边碗,是传递乡村文明、和睦乡风的载体。
当时,物质匮乏,菜品不丰,油水又少,长年干农活的乡亲们饭量一般较大,容量比较大的蓝边碗盛饭到室外吃,可省去中途回家添饭、添菜而跑来跑去的劳顿。这时的蓝边碗,为乡亲们聚在一起闲聊,腾出了更多时间。
农村嫁姑娘,头天晚上,所有亲戚和村里的姑娘、妇女都要到待嫁女家陪嫁,听待嫁女母亲及其本人“哭嫁”,以彰显待嫁女的孝顺和对待嫁女的依依不舍。主家为表示感谢,得请大家每人吃一蓝边碗陪嫁面。这时的蓝边碗,承载的是颇具人情味的鄂东南民俗。
哪家建新房,乡亲们都要被请去做义务工。每天,主家除提供三个正餐、一包“圆球”或“大公鸡”牌香烟外,上午还要提供一碗糊面,让大家“过中”、接接力。这时的蓝边碗,承载的是乡亲们相互帮助的浓浓乡情。
父亲无师自通,常被乡邻们请去打土灶。每次“过中”的糊面,父亲从来都舍不得自己吃,而要送回家,倒在我家的碗里,用另一个碗反扣着,留给我和弟弟放学后回家吃。这时的蓝边碗,承载的是满满的父爱。
过年招待川流不息的拜年客,常见的是一碗面条。面条里放有一个系着红丝线的鸡腿,这鸡腿系大年三十夜一家人吃鸡汤面时特地留下的,或是从邻居家借来装点门面的,约定俗成,是不能吃的。特别是从邻家借来的,更得“有借有还”。常有一些少不更事的小拜年客,把鸡腿给吃了,这让主家十分难堪。这时的蓝边碗,承载的是无尽的尴尬与无奈。
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富有,碗具亦越来越精致,蓝边碗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蓝边碗里的旧时光还是时常在我眼前浮现,令我感慨万千。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