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无讼”不是没有纷争 而是讲求规则实现“和”

2025-02-28 15:20:4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编者按】

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千年回响中,2月22日,2025年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中华法系“隆礼重法”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之治”现代转型的深刻叩问。

来自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实务界领导、业内资深专家学者以及法治领域杰出人士共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息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调解在现代法律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现将他们的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以下内容是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副主任刘素华主旨演讲的节选。

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副主任 刘素华

中国几千年来国家治理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德主刑辅、以和为贵思想源远流长,但不是为“和”而“和”。《论语》强调“和为贵”,也强调“以礼节之”。如果不能按照礼法原则规范人的行为,“和为贵”是行不通的。换言之,只有在礼法的框架下,才能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秩序。通过讲求规则,实现“和”,从而消除争议,达到无讼的境界。

天下无讼正是“和为贵”思想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而实现“无讼”的基本途径在于教化和调解。谈到“讼”的问题,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讲:“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所说的“无讼”不是没有纷争,也是不限制和排斥诉讼,其认为明察善断固然重要,但通过教化人心、实现“无讼”更为关键。“无讼”思想蕴含着崇尚和谐、注重教化、淳厚风俗、定分止争等深刻内涵,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以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孙立人的故乡为例,当地秉持“德化教民”的理念,民风淳朴,以信访、诉讼为耻。该镇多年来信访案件极少,连续18年无进京上访记录,自2020年以来,仅1起案件登记至省,1起登记至市。截至2024年8月,该镇实现0信访积案,0信访老户。

当前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推动下,源头预防诉讼发生,诉讼中化解纷争,实现息讼应是努力目标。那么,如何建立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下的息讼机制?在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副主任刘素华看来,第一,要在源头化解,厘清“依法办”和“法院办”的概念边界;第二,优化法官考核机制,推进法官理念转变;第三,建立案访比质效考核管理机制,防止程序空转;第四,完善来信必复制度,健全程序与实体全链条反馈机制。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薛金丽 整理)

编辑: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