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千年回响中,2月22日,2025年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中华法系“隆礼重法”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之治”现代转型的深刻叩问。
来自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实务界领导、业内资深专家学者以及法治领域杰出人士共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息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调解在现代法律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现将他们的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以下内容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近代法研究中心主任陈新宇主旨演讲的节选。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近代法研究中心主任 陈新宇
传统中国的司法官僚、幕友等角色的行为处事中仍有颇多值得发掘、承继或批判性反思的职业伦理因素,而对该等内容的关注与补充,是将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本土化”的重要路径,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所裨益。
《佐治药言》成书于乾隆五十年,系清代著名幕友汪辉祖为即将学幕的外甥孙兰启撰写,其中涵盖了汪辉祖数十年为幕友的经验。《佐治药言》中所涉及的幕友这一古代法律职业的伦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与所辅佐的地方官员“居宾师之分”,为人幕友,应当尽心、尽言,保留一定的自由度,不合则去,在公事上不宜迁就主家,不能“过受主人情”如多收岁修,并以廉慎公勤,使所辅佐的官员不留恶名。其二,与所办理的案件的当事人,须存有同理心,慎刑、守礼(如妇女不可轻唤)。其三,与共事的他人,须协助合作,“办事勿分畛域”。其四,于自我约束上,一方面须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须掌握必要的执业要领,如省事、词讼速结以便民、尽力息讼、为犯人求生等。
在实现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意义上,古代幕友职业伦理与当代法律职业伦理有相通之处,并可资后者借鉴。当今之律师与委托人的关系、律师与同行的关系、法官的司法过程,均可从幕友的自身修养、专业能力与执业要领,幕友与主官的相处之道、对涉诉者的态度、与同行及吏役的关系中获致启发。这对当代法律职业及其面临的伦理困境有着启示与借鉴作用,值得纳入法律职业培训内容之中。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薛金丽 整理)
编辑: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