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千年回响中,2月22日,2025年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中华法系“隆礼重法”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之治”现代转型的深刻叩问。
来自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实务界领导、业内资深专家学者以及法治领域杰出人士共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息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调解在现代法律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现将他们的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以下内容是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研究一处负责人曲广娣主旨演讲的节选。
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研究一处负责人 曲广娣
为什么要坚持“两个结合”?这首先应该是个经过历史检验的客观认识。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具体从“第二个结合”的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其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的基本原理就在于,社会主义法治也是在历史与现实必然的合力作用下融贯发展而成的,其发展历程中也蕴含着民族基因和传统文化的持续滋养和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只有确立对中华传统法治文化的自信,方可更好撷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成果,进而才能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优秀法治文化传统能够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将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要求有机融贯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找寻规律、辩证取舍、守正创新,从而既助力于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搭建传统观念的支撑和注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观念认同基础上更好推广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在历史经验启迪、历史规律引导下深入推进、更好发展。
有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成果可以“结合”?这是法治领域贯彻“第二个结合”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基本方面和前置问题。通过从历史分析的视角来辨析不同法治类型之间的共性因子,并以之为法治的核心内涵,我们发现,在我国传统政治所普遍遵循的儒法兼收、王霸并用的治理结构中,可撷取出很多与社会主义法治共性的文明成果,并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形成提供了基因血脉、知识源泉、历史经验、观念基础。
该怎样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引了“守正创新”这一基本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及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更要对传统智慧与现代要求之所在,以及二者之间因对世界本质性规律性存在的共识而确立起来的契合点之所在,均有全面的了解和精准的把握;于此,才能实现有效的结合,并通过这种结合不断开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空间。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薛金丽 整理)
编辑: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