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改革推进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的完善

2025-01-22 14:44:1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焦宝乾 胡卓昊

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13年,法官会议经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提出并展开试点。后来,最高人民法院在《四五改革纲要》、《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15)(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关于健全完善人民法院主审法官会议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2018)(以下简称《试行意见》)、《关于进一步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2018)等文件中,陆续对专业法官会议机制作了规定,2021年1月《关于完善人民法院专业法官会议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系统规范了专业法官会议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讨论范围、召开程序、议事规则、衔接机制等,并在上述文件基础上,进一步增设了必要的配套规则。随着近年来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相关学理研究也亟待加强。

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在实践中渐趋成型

在我国已有相关文件以及各地法院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在学界初步研究支持下,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已日渐成型。这里归纳为五种:

一是案件保密机制。由于参加专业法官会议的人员不仅限于承办案件的法官,原来只是由办案法官知悉的案件情况,现在经由专业法官会议可能被更多人知悉,因此,专业法官会议对案件讨论的保密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案件保密机制很有必要。

二是案件过滤机制。从机构设置上,专业法官会议和审判委员会在功能定位等方面完全不同。审委会旨在总结审判经验、研究审判执行工作重大问题,而专业法官会议则是“嵌入审判权力运行体系的内部机制或咨询平台”。两者存在工作分工,专业法官会议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对拟提交审委会的案件进行过滤分流,由此实现部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提前化解。所以,专业法官会议可以成为一种前置性的过滤机制,使得不少案件在此阶段即可得以处理,减少将案件提交审委会的可能。

三是会议留痕机制。专业法官会议的职能不仅限于审判咨询,还有审判监管及司法责任制等内容。会议留痕机制针对的是领导利用专业法官会议不正当干预案件处理的问题。对专业法官会议整个过程中院、庭长的所有行为进行记录留痕,是制约其不正当干预行为的有效措施。有效的留痕机制可以减少权力滥用的情况。

四是绩效考核机制。法官参与专业法官会议的情况,如参与次数、发言积极性、发表意见对办案法官定案的影响等,均直接影响参与专业法官会议的实际成效。故将此情况计入工作量,作为绩效考核内容,纳入业绩档案很有必要。在绩效考核机制中,激励机制能提高法官参加讨论的热情。但在施以奖励之际,是否同样也要搭配惩罚机制?对此有观点认为,不宜采取负面惩戒的方式,而应当以正向激励为主。但也有观点主张奖惩并用,要完善奖惩措施。

五是成果转化机制。专业法官会议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就个别案件给出咨询意见,还在于保障法律的正确适用以及裁判尺度的统一。这就有必要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将会议结果从个案咨询,进一步延伸至对类案的指导。

在前述文件尤其是《指导意见》中,对这些配套机制已有规定,因此目前配套机制可谓已初步成型,并在各地各级法院实践中得以正常运行。在内容上,这些配套机制大多可归为助力专业法官会议的运行条件与功能保障。这五种配套机制也许未必穷尽所有,但这种探讨是有必要的。

新时代需要继续推进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改革

在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已初步成型的情况下,新时代依然需要继续推进配套机制改革,这是因为:

一是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需要。如要理解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即需将其置于当前我国司法改革总体背景与部署下进行准确、全面认识。一开始,专业法官会议是被作为健全审判权运行机制的配套性改革举措,其目的是为了应对法官判断不足等状况。而近年来将专业法官会议作为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内容,预设职能为服务法官办案、完善审判管理、统一法律适用等。因此,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已成为我国司法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一环。而所谓综合配套改革,是以司法体制改革既有状态为前提和基础,即先有“主体”,才有所谓“配套”。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属于整体司法中的“配套”,而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则属于整体司法“配套改革”中的“配套机制改革”。因此,继续推进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改革同样体现了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需要。

二是辅助专业法官会议主体制度的必要一环。就专业法官会议制度自身而言,也存在“主体”与“配套”之分:“主体”是专业法官会议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讨论范围、召开程序、议事规则等基本制度,与此对应的是“配套”机制。可见,专业法官会议除了其主体制度外,也需要一定的配套机制作为辅助,以确保会议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运作。

三是对既有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进一步完善的需要。配套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成为当前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的必要内容,在既有配套机制建设的基础上,还需对其进行完善。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意见》对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作了较多规定,《若干意见》和《试行意见》也对配套机制有零星规定,而且各地法院出台的规定中也不乏此类内容。但鉴于各地规定不一,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实践运作也大相径庭,从总体制度设置及运作效能看,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依然有待完善。

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

仅就这五种配套机制在各地法院实际运行而言,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难题,需要在今后改革中不断完善。

就案件保密机制而言,审判工作秘密可能会经专业法官会议而泄露,保密工作的规定依然面临各种挑战。这一方面是文件规定在现实中落实不到位、不理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既有保密规定依然显得粗疏,可操作性不强。仅在议事规则中规定一个保密条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意责任追究存在的问题,保密机制规定还需细化。

专业法官会议案件过滤机制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讨论案件过多过滥是一个突出问题,可能影响会议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有效发挥。案件过滤机制在运行中还可能出现程序空转等现象。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专业法官会议会前审查机制,进一步明确审委会和专业法官会议各自的职能定位、案件讨论范围、工作衔接机制,尤其要对专业法官会议的前置过滤机制进一步细化。而且,要对专业法官会议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

既有的会议留痕机制也存在一定不足,一些规定仍有待具体化。既有的留痕规定在一些地方法院难以落实,实效性差。对此,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比如将会议记录的主体、记录的内容、留痕规则纳入专业法官会议议事规则。其次,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方面规定。最后,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会议开展情况适时录入,全程留痕,数字赋能到专业法官会议当中。

绩效考核机制面临相关规定粗疏且各地法院规定不一的问题。实际上,即使规定了考核机制,考核激励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在实际运行中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完善法官业绩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内容。在专业法官会议参会相关经费保障、职级晋升等方面完善法官参会激励机制,促使法官积极参加会议,用心讨论案件。

在实践中,专业法官会议成果转化机制运行也不够理想。如对会议成果转化不重视,未对成果转化具体路径进行设置,导致专业法官会议“以案议案”,讨论完个案了事。对此,要细化会议总结分析制度,克服“以案议案”;有针对性克服专业法官会议运行中的“功利化”倾向;强化数据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完善会议成果转化机制。

总之,今后依然要继续加强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规则的完善,使配套机制在实践中得以有效运转。在专业法官会议配套机制的完善中,要秉持整体设计理念,促进这一机制价值的充分实现。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