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规范适用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实现高效利用

2025-01-07 14:33:5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王薇 焦梅

现阶段,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已成为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中最主要的承担方式。为了解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适用现状,笔者通过检索共获得有效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样本149份,通过对样本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在适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管理主体不清晰。样本中,部分判决书中并未明确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支付管理账户,而在对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支付管理账户进行了要求的判决书中,明确了包括支付至检察院专用账户、支付至国库、支付至环境公益基金账户等方式,但裁判文书中并未提及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管理、使用问题。当前,全国各地法院对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支付何处”的管理模式不一,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后续管理权责不明,影响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高效利用。

二是对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用途未进行明确规定。样本中,关于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判项大多相对简单,且一般未载明用途。多数裁判文书并未载明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具体用途,有的裁判文书载明“按期履行修复义务,否则连带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还有个别裁判文书笼统载明“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用于修复环境”。从总体上看,裁判文书中不仅未具体明确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用途,亦未涉及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使用、监管以及修复完成后的验收等环节,裁判内容的不全面、不具体,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修复的有效落实。

三是生态环境修复监管主体和程序不明。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需要较长时间进行修复,故生态环境的修复具有周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为确保修复成效,需要定期对生态环境修复情况进行监管、检测、验收等。此外,如果能统筹各方监管力量,确保生态修复裁判中行政监管机关的角色不缺位,将更有利于生态修复性司法的实践。

为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高效用于修复生态环境,笔者建议:可通过设立生态环境修复公益基金的方式确立资金管理模式,基金留存各级财政账户时实行单账管理,并成立生态环境修复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基金管理细则、审核基金使用支出、考核基金使用效果等具体工作。

同时,应明确资金使用流程,通过审核基金使用申请,确定修复方案、审批所需资金等方面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流程;确定监督主体和程序,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行业优势和专家的专业优势使其参与到生态修复判决执行监督中,为确保修复成效,还应明确验收程序。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