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周公制礼

2025-01-07 14:34:1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姬黎明

近代历史学家夏曾佑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西周周文王之第四子,周武王之胞弟。周武王去世后,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周公摄政七年,《尚书》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可见,周公制礼作乐是在东征平定管蔡叛乱、进一步分封诸侯、营建东都洛邑等一系列治国安邦实践之后,在还政于成王、功成身退之前,为周朝长治久安而进行的建章立制。周公制礼作乐为统治者提供了大经大法,开启了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文明秩序,堪称中华礼法文明之源。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而主持殷周之际这场大变革的就是周公,周公制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上。

在制度层面,周公所制之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根本大法的作用。《周礼》使夏商以来的礼更加具备系统性、规范性、统一性和权威性,调整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王位的有序更迭问题;确立了分封制,明确了央地关系;确立了宗法制,使嫡长子继承、分封等制度融为一体,使宗统与君统、族权与政权合而为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说:“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左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在理论层面,周公以“德”为思想基础和精神实质,修正完善夏商之礼。周公认为,周之所以能够克殷,就在于“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而商之所以丧失天命,主要原因是“不敬厥德”。周公对殷人“先鬼而后礼”的天命思想进行了扬弃,认为天命眷顾的是“德”,天命以民心向背为依据,从而将殷人的“重神事”转移到周人的“亲人事”,并用礼乐制度来表现和巩固“德”,主张“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这样,周在礼乐中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以宗为法取代了殷商的以神为教,“礼治”取代了“神治”。更为重要的是,“德”成为判断一个政权正当性的基本依据,成为决定一个王朝兴亡的基本力量,从而使君统与道统相一致。“德”更多的是为君主设定义务和责任,约束君主权力的行使,致力使之成为相对的权力。这样,周公制礼奠定了礼法一体、德本刑用的中华法制文明的基本特点,塑造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治理模式,开创了具有明显革命性、进步性的法理学。在“礼崩乐坏”之后,这一法理学所蕴含的思想仍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以德行刑就是“祥刑”,背德行刑就是“淫刑”。在一定程度上讲,汉代的“德主刑辅”和唐代的“一准乎礼”都是对这一法理学的回归和复兴。无论当世的“成康之治”,还是后世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无不遵循这一法理学。这样,就不难理解孔子由衷地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辞旧迎新之际,衷心祝愿法治中国刚健日新、与时偕行!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