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秀峰 韩丰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要义
“课程思政”作为加强思政教育的一种新手段,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实现全课程、全方位育人。学员思想品质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军队培养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是永远放在第一位的。当前尝试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有效的育人模式,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思政内容要点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员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党史军史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点开展课堂思政教育。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员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学习党史军史。坚持为党育人、为军育才,将党史军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感染学员,鼓舞斗志,注重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增强官兵风雨无阻、勇毅前行的信心和底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员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员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员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军队和军人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三、课程思政的标准要求
要做到“课程托举思政”与“思政依托课程”两者相得益彰。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更不是“为思政而思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让课程思政“如盐入味”,不是把思政内容简单强加到其他课程中,也不是让专业课教员去讲思政课教员所讲的内容,而是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精神,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授课的过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内容和特点,明确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
学员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员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热情;然后要掌握其专业对应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胜任岗位要求;最后学员还有了解其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装备延伸知识,以及部队工作学习情况。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是对学员的思想品德的塑造、思想政治的教育,所以各专业课程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立体模式。
四、课程思政注意要点
几点具体的注意事项需要专业教员在教学中把握运用。
一是引入合理,切忌生硬。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想政治理论在课堂上的生搬硬套,这样无法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思想工作规律、铸魂育人规律和官兵成长规律,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二是主旨突出,有放有收。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员要做到思路清晰、主旨突出,这就需要前期备课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点,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自然代入。避免随意发挥、本末倒置,在思政融入过程中要做到收放有度。
三是控制时间,不宜过长。课程思政能够拓展专业教学的深度,增添课程思政的温度,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学员在专业知识上有积累、格局情怀上见提升。但需要教员注意的是在课程安排上思政内容的时间不宜过长,专业课的重点仍然是专业知识,要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注意专业课与思政课内容上的辩证关系。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