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光权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一共有365位,这是一个很好记的数字。你们每一个人在老师心目中的分量,比整个地球还重。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你们把汗水挥洒在这个古色古香、朝气蓬勃的校园里,这注定会成为你们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我的发言先有回顾的侧面,再讲展望的侧面,贯穿始终的是“试卷”。几年下来,在见招拆招对付了无数的试卷之后,善于总结的你终于发现好多课程都未必是你的强项,那些期末考试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的答案,在老师的鸿篇巨制中似乎尚未出现;态度端正地面对那张闭卷考试的卷子,你展示出强烈求生欲望;开卷考试对你而言,又能够轻松到哪里?老师提示大家开卷考试时无关的东西不要带到教室来,那一刻,你成功地成为你最不想带到教室里的那个“东西”。
在清华的考试结束了,为此要恭喜大家。此后,新的考试又要开始了,而且难度超过以往。你以为现在是你比较难的时候,三四十年后回过头来看,2024年夏天极有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幸福、最轻松的日子。你们即将正式开启的是法律人生涯,无论你是否直接从事法律工作,你要面对的事情、观察世界的眼光、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注定和其他人不一样,你需要到法治一线,奋力书写好难度更大、更为鲜活、社会更期待的一张又一张试卷。你们从这里走向社会,人生的底色都很好。但这些都是过去时,奔赴山海,到实践中探寻法律真知,明辨慎思、学必经用,才能经受住未来真正的人生大考。
你们到法治一线答鲜活试卷,就必须懂得欣赏立法的美妙,凡遇到难题就以“法律不完善”草草作答,不是合格的清华法律人。工作伊始,你们可能听得最多的话就是“立法不完善”,甚至“立法有漏洞”。对于这样的口头禅,不要当真,更不要以批评立法为荣。说立法不完善,是不需要动脑筋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所有的立法都是沟通、协商、寻求共识的产物,群众的关切在立法过程中都会被反复讨论。立法的价值不在于其文字用得多么精美,也不在于其将法条关系搭建得多么复杂,而在于其能够切实保障权利、提供行动指南、满足社会治理的需求。为此,立法一定如同中国山水画一般,是留白的艺术。我们所期待的是,你站在法治一线,能够娴熟运用你所掌握的法学方法论,通过合理地解释法律,把一般人误以为存在的“立法漏洞”堵住,提出解决社会难题的相对合理方案。运用法律的过程,其实也是懂得欣赏有意留白的山水画的过程,你会从中感受立法的精妙之处。你们到法治一线积累的智慧和立法者的智慧汇聚在一起,最终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大智慧。
你们到法治一线答鲜活试卷,要敢于且善于探寻法律正义。法律必须和正义联系在一起,而且要有温度。你们到法治一线,会深刻体会到普通群众对于法律正义有多渴求,感受到司法公正对于每个人有多重要。为此,你们一定要学会用脚去丈量田间地头,用眼睛去观察司法现状,用心去寻求法律正义。
近年来,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个人、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维护法律正义才能让每一个人活得更安心。你到法治一线之后,不要辜负老师的期许,要充分展示清华法律人的特质。如果你成为刑事司法人员,一定不要在阅卷、会见被告人等问题上对律师行使权利设置障碍;对于二审案件,要尽可能开庭;对于关键证人,尽可能通知其出庭。在程序问题上,法律人不必为难法律人。在案件实体处理中,要平等保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地保护困难群体;对于趋利型司法活动选择不参与或依法予以抵制。无罪就是无罪,不要相信“疑罪从挂”“顶格判刑”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说法,不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不光彩的记录。总之,站在法治一线,你们既需要坚守法治原则,也要有同理心、善心和爱心,找准法条和社会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此外,你们到法治一线,很快就会感受到法律人工智能对你的“压迫”。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厉害,这可能挫败你的工作成就感。但是,只要你对群众的疾苦了然于胸、记挂在心,对法律正义有强烈渴求,你就是唯一的你,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尽管法律人工智能似乎已经无所不能,但要取代保持思考、站在理论前沿和实践一线的清华法律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不太可能,相信你们能够永远领先法律人工智能一步。
你们到法治一线答鲜活试卷,就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为此,你要有清晰的人生规划,懂得作价值判断,有浩然正气。你们遇事不能拖延,要有紧迫感。“兵贵神速”,带着你对法律的兴趣,今天该做完的事情一定不要拖到明天。既然选择将追求法律正义作为你毕生的事业,你就必须从克服做事拖延开始做起。
此外,要逐步养成法律人的理性、平和。司法有其自身规律;司法并不总是“向前冲”,不是总做加法、不做减法,当然就不需要那么多“乘风破浪”的人;司法机器也并非只要一启动就停不下来,依法办事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不能用司法人员的理性、平和去展示司法的温度,就谈不上是优秀的法律人。
你们抵达法治一线后,所做的每一张鲜活试卷,老师都看得见。你们能够得到的,是与你们的知识和品性相一致的、理想的分数。
到法治一线,到田间地头,百战归来,仍是少年。
(文章为作者在清华大学法学院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