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立德守信 明理济世

2024-07-05 15:40:3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杨灿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共同见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事业发展整体迈上新台阶,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持续深化,学科建设实现争先进位,科学研究取得亮眼成绩,国际化办学获得重大进展,“名师”“金师”典范令人景仰,强强联合、跨校合作开启崭新篇章,校庆七十五周年活动隆重热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力服务“国之大者”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全世界的热议,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快速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新技术革命正在给我们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此时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要坚定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坚守好我们自己的内心。人也好、社会也好、时代也好,总有诸多风云流变,也总有无数坚如磐石,比如我今年要送给你们的这一个“信”字。无论时代、环境、形势如何发展,我们都应当始终珍视、持之以恒坚守好“信”这个字,并不断丰富它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内涵。

信,从字面意思来看,从人从言,是中国古代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代各派思想家均将“信”作为重要思想价值进行阐释,由此可见“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中的重要程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信”的价值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调整。我们讲“信”,讲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忠信、诚信、自信,讲的是要将“信”作为自己立德、立身、立心的规范和指引,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修为、务实的行动达到“博文厚德”的至臻境界、成为“明理济世”的国之栋梁。我围绕 “信”字谈三点想法,与你们共勉。

首先,要立德于忠信。做人要有信仰和理想,没有信仰和理想的人生,无异于行尸走肉。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家国大义向来是最高层次的信仰和忠诚,我们推崇的是林则徐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国牺牲的精神和范仲淹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下奉献的精神。马克思在中学时就树立起了自己的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谈道:“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我们党所追求的,正是融合了中华文化传统为天下奋斗和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精神价值。我们学校所具有的应济时需、为国为民的红色基因也正与此一脉相承。

对于人才的标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均强调德才兼备,更强调以德为先,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金标准”。你们要始终立德于忠信,坚守最高层次的信仰与理想,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心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向”,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其次,要立行于诚信。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诚信是评断一个人的根本,而且提出“民无信不立”,宁可“去兵”“去食”也不可“去信”,将取信于民作为一个国家和政府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与治理前提,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几千年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对于学校而言,诚信还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以经法管为主干学科的人文社科大学,从学理来说,诚信是经济与法治的核心要义与本质要求。从社会发展现实来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诚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金融是市场经济的血脉,而信用则是金融的灵魂;诚信同样是法治的伦理基础与价值取向,法治又是诚信的基本保障与实现机制,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对于个人来说,诚信的要求应当主要体现在做人和从业两个方面。我们的人才培养历来以应济时需、经世致用为重要目标,你们进入社会以后,将大量地从事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实务性工作。你们在做人方面要重信守诺,诚实做人,真诚待人,重视信用,信守承诺,表里如一;在从业方面要履职尽责,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爱岗乐业,遵章守制,遵纪守法,成为专修己身、尽责守信的谦谦君子。

最后,要立心于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最根本的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你们将会是今后建设深厚、强大的文化自信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你们要在扎根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一方面要坚定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不断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中更加自信。另一方面,要开放包容,加强与多种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在不断增强对外来文化的认知中进一步坚定自信。你们要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加强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文化力量的支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仁义礼智信”在塑造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与现代转换,积淀深厚,历久弥新。我在五年的时间里,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分别送给了当年毕业的同学,就是希望你们能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受益终身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自信自强、挺膺担当、笃行实干。

你们要融会“情理法”,心怀“真善美”,笃行“仁义礼智信”,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长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

(文章为作者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节选)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