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君 通讯员 向炜怡
在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长江村的屋檐院角、田埂榕树下,经常能看到一位老者的身影:一条板凳、一杯清茶、一颗公心,便是他行走“网格”的全部“行装”。30载光阴深扎乡土,让“小事不出网格,矛盾不越村界”的理念,在这片青山绿水间落地生根,成为乡村治理的生动注脚。
他就是老党员何双巨。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活地图”“解结人”,一句朴实的赞誉也在四里八乡流传:“巨叔泡的茶,再深的怨气也能泡开!”
“红色网格”里的“定心丸”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在高岗镇的“红色网格”中有着生动实践。以党建为引领,一批熟悉乡土、德高望重的常住老党员被择优选为网格员,成为扎根基层的“神经末梢”。
年过六旬的何双巨,便是其中的一个标杆。他对村史民情了如指掌,更以“一碗水端平”的公信力赢得了村民的信赖。
在“1+6+N”治理模式的实践中,他身兼两职:一是政策落地的“翻译官”,将晦涩法规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客家谚语,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二是矛盾调处的“减压阀”,他推行日常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坐诊”、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巡诊”、遇复杂矛盾则迅速组织“会诊”的“民情三诊”法,成效显著。仅近三年,他就成功化解涉土地权属、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等“骨头案”70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2%。
2024年至今,他带领网格团队协调解决群众困难诉求60余件,代办日常事项超180件次,真正将服务送到了家门口,把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巨叔茶桌”巧织“和谐网”
何双巨的调解智慧,源于对乡土社会逻辑的深刻洞察。30年的实践,他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调解法”:接地气调查、树正气议事、聚人气回访。
“接地气”是根子。何双巨目光如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坚信答案在田间地头、家长里短中。无论风雨寒暑,只要村民有需要,他必第一时间现身,从柴米油盐的缝隙里抽丝剥茧,锁定矛盾根源。
“树正气”是核心。他善用群众工作法,在小公园、初心讲堂等地开设“板凳议事会”,邀请乡贤长者坐镇,在轻松公开的氛围中摆事实、讲道理、明法理,引导当事人回归理性,借助威望定分止争。
“聚人气”是长远。他尤为重视调解“后半篇文章”,结合“小积分大治理”善行积分制,将调解成效与星级评定挂钩,巧妙激励群众从矛盾纠纷的“旁观者”转变为乡村和谐“建设者”。
今年4月,长江村晒禾岗两个村民小组因53亩土地租赁纠纷,与鸽场及中间方矛盾激化,扬言封堵鸽场。何双巨闻讯赶来。一张茶桌,几杯清茗,他化身“把脉人”,迅速厘清症结在于合同瑕疵与中间方推诿。他随即展开深度调查,锁定关键责任。
紧接着,他祭出“法律精度+情感温度”双轨术:一面依据民法典违约责任条款,条分缕析,击穿中间方推责借口;一面延续“茶桌文化”的亲和,分头疏导,寻求利益平衡点。短短48小时,就促成三方补签合同、达成和解协议,创下高岗镇单周化解重大涉企涉众纠纷新纪录,贡献了可复制的“高岗解法”。
30年的调解路,数百起成功案例,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8%的高位。村民的赞誉,是最朴实的勋章:“巨叔泡的茶,再深的怨气也能泡开!”
“萤火微光”点亮“治理路”
何双巨深知,调解一案,旨在教育一群,最终治理一片。他不仅是调解员,更是法治乡村建设的播种者。
在国家宪法日、民法典宣传活动中,他的身影遍布乡村社区、田间地头。356场次普法宣讲、500余次法律咨询,他用最亲切的客家乡音,将山林、田地、宅基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以和为贵”“遇事找法”的理念,春风化雨般深植于村民心田。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他倾力提升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老带新”的跟班学习制度,以案教学,倾囊相授。更主动邀请“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参与复杂疑难案件的调解,整合专业法律资源,对案件进行深度剖析总结,只为“解答好每一个咨询、办理好每一个案件,调解好每一个纠纷”,努力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在他的示范引领下,一批批兼具法律素养与乡土情怀的调解员成长起来,共同编织着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党员这盏灯,亮在群众需要处才有光。”这是何双巨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30年如一日躬身实践的信条。他调解本里夹着一张手写的便签,上面是他的调解心诀:“法理是骨,民情为肉,唯以诚心煨出温度。”这寥寥数语,道尽了他调解艺术的精髓,也映照出一名老党员的赤子丹心。
山风掠过稻田,暮色悄然四合。长江村凉水井小公园里,何双巨那张流动的“调解桌”旁,又围坐了几名带着心事的村民。潺潺溪水流过青石板路,随着茶香氤氲。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低沉的话语被渐起的笑语替代。
墙上,“共建共治共享”六个大字在晚霞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方水土的安宁祥和,正是万千像何双巨这样的“和事佬”,以脚步丈量网格、以公心化解纷争、用一盏茶的功夫和毕生的坚守,精心守护着的“无讼”乡愁。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