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君
社区警校开在“大榕树下”聚基层治理智慧,社区民警在小剧场中以脱口秀传递欢声笑语与安全知识,“西关阿姨”活跃于街巷贡献志愿力量,“白袍卫士”问诊反诈尽显医者仁心……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区分局昌华派出所西关大屋社区警务室巧妙挖掘辖区深厚的岭南人文底蕴与西关文化特色,自2024年7月起,精心打造“大榕树下”社区警校品牌,秉持“同在大屋下,守望助平安”的理念,构建“固定+流动”双课堂模式,激活群众自治力量,实现平安建设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的华丽转身,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了鲜活的岭南元素。
榕荫筑课堂
在西关大屋社区,那交织成荫的百年榕树,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社区生活的凝聚点。往昔,这里是街坊们的“居民议事点”,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社区警校的露天课堂——“大榕树下议事厅”。这一全时响应阵地,由社区民警郭兴煌在三连直街倾心打造。
在这片榕荫下,民警与辅警常驻服务岗,既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安全咨询服务,又搭建起共商社区事务的治理桥梁。郭兴煌别具匠心,定期在此组织反诈、消防等主题茶话会,将安全知识与粤式饮茶文化巧妙融合,一句“水滚茶靓心要静,唔贪唔急最清醒”,在茶香袅袅中,将安全理念悄然植入居民心间。
不仅如此,结合社区文化特色,郭兴煌在西关小剧场开创性地打造“榕树SHOW场”。每周二电影放映前,一场自编自演的反诈脱口秀精彩上演。他将冒充客服、投资理财等真实诈骗案例,改编成充满“西关街坊梗”的段子,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剖析骗局的来龙去脉。在欢声笑语中,反诈知识如春雨润物,深入人心。这一特色活动,全年累计上演20场,吸引超600人次观看,郭兴煌也因此荣获街坊赠予的“榕树头平安笑匠”美誉。
银发织密网
在岭南文化中久负盛名的“西关小姐”,如今以“西关阿姨”的身份,活跃在社区平安建设的舞台上。自2024年12月起,在郭兴煌的积极组织动员下,12位平均年龄65岁的退休阿姨,组成了一支充满活力的志愿队,成为社区平安建设的中流砥柱。
针对社区老龄化特征,这群老街坊聚焦AI换脸诈骗、现金兑换黄金陷阱等新型犯罪,积极开展防范宣传。85岁的黄姨堪称其中的佼佼者,她不仅能精准识别“00”“+”号段的异常来电,还手持扩音器,走街串巷为街坊讲解案例,被誉为“会行走的反诈教科书”。
队伍中,像“睦邻调解专家”华姨这样的热心人也不在少数。独居的华姨与郭兴煌结成帮扶对子后,将生活智慧融入矛盾化解工作。曾有一次,社区两户居民因楼道杂物堆放问题激烈争吵,华姨以“昔日共用西关大屋天井”的往事为突破口,巧妙化解矛盾,促成双方签署公共空间公约,尽显人文调解的智慧与老城治理的温度。
此外,针对辖区医院电诈警情高发的情况,郭兴煌联动医院党委,打造“白袍守护者”队伍。通过社区警校的专项培训,21名党员医护人员化身科室反诈教员,在日常工作中传递防范电诈知识。这支队伍成立半年来,医院始终保持电诈案件“零发案”的良好记录。
平安结硕果
西关大屋社区警务室以社区警校的持续创新与志愿队伍的动态扩充为着力点,如同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平安的脉络延伸至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构建“警校教官+志愿团队骨干+群防群治专员”三级联动宣传网络,形成“隐患感知-风险研判-协同处置-成效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治理体系,成功培育出35名社区安防“种子教官”,孵化出社区反诈义务宣讲队等5支特色志愿队伍,社区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治安状况持续向好。
自2024年7月社区警校正式运行以来,辖区涉黄赌毒案件实现“零发生”;2025年同期,社区刑事案件总量下降75%,治安案件压降54.5%,其中传统盗窃案锐减80%,电诈案件连续8个月保持“零发案”。
在这如榕树根系般错综复杂却充满活力的治理脉络中,西关大屋社区依托社区警校,培育出越来越多的“社区治理带头人”,绘就了一幅警民联动、多元共治、成果共享的平安画卷。
如今,昌华派出所西关大屋社区警务室正以富有岭南味、烟火气、时代感的创新实践,勾勒出警民同心共建平安的生动图景,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输出可落地、能深耕、易推广的“榕树品牌”经验,展现平安广州、和谐广州、魅力广州的城市形象,绽放独树一帜的西关风情。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