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章宁旦 通讯员 赵蕾
走在旧南海县社区的石砖路上,满目皆是古色古香的传统风貌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老社区的烟火气息,使其民主法治建设展现出更多的人文活力和创新印记。
旧南海县社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因曾为明清时期南海县衙所在地而得名。该社区是越秀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典型示范社区,近年来,该社区围绕“六融六治工作法”,通过融聚党心、融通平台、融释矛盾、融洽邻里、融汇力量、融贯民意,推进政治、智治、法治、德治、共治、自治协同发展,打造“多元赋能、减负便民”的智慧社区,使老社区焕发新活力,诠释着“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
越秀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越秀区坚持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当作“民心工程”,注重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致力打造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越秀样本。近年来,越秀区先后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及全国县级政府透明度排名中均位列全国前十,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七次位居全省各区(县)第一位,群众安全感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政治”与“智治”协同增效
据介绍,旧南海县社区坚持“融聚党心”“融通平台”,聚焦居民关切,推动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传统社区”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党员服务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打造高效能治理样板。
一方面,凝聚党建核心力。该社区注重高标准培育政治能力和专业素质过硬的社工队伍,引领辖内党员向社区党委靠拢,带领辖内党员践行为民服务初心。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党组织网络体系,以“千名机关党员进网格”为契机,组织机关干部、社工、党员对辖内居民、商户进行全覆盖走访,摸查法治需求订单,用脚步丈量民生。今年以来收集解决民生问题190项。
另一方面,激发智治创新力。该社区加强与中国联通结对共建,设立智慧社区服务中心,探索智慧化社区服务治理模式。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在社区内布设消防占道、垃圾堆放、高空抛物、人流监测等智慧设施,链接“越秀先锋”小程序,实现事件“发现—告警—响应—处置—办结”五步闭环,为基层治理减负赋能。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医养、智慧巡查等数字场景落地,打造更安全、便利的智慧宜居社区。社区先后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广东省“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示范单位。
“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立足“融释矛盾”“融洽邻里”,旧南海县社区秉承“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念,在优化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全力满足居民群众的法治需求。
首先,织密法律服务网。社区以综治专干、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商居互助”志愿服务队等为基础,建立社区“智囊团”,梳理服务清单,多形式开展普法活动。面对老旧小区物业管养、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公共设施更新维护、垃圾分类等社区治理难题,“智囊团”主动参与,立足法理情,多维度解纷,实现人才集聚与社区治理双向赋能。
其次,丰富法治文化供给。挖掘文化底蕴,以文化涵养法治,丰富法治文化元素。利用“三家巷”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依托“混搭风”建筑风貌打造潮流新地标,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在社区口袋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讲堂等文化阵地举办音乐节、旧潮新城市集、青年学堂、非遗传承课堂等法治文化活动40余场,活跃社区法治氛围。该社区先后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广州市首批“最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等荣誉。
“共治”与“自治”双向奔赴
旧南海县社区坚持“融汇力量”“融贯民意”,汇聚社区中有能力、有热情、有号召力的“达人”共商居民心头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可触可及。
一是融合共治和谐源。社区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针对社区小商铺联盟服务特色,打造“欣欣向榕,商聚治理”治理品牌。在开展社区微改造之初,成立共建共治共享协调委员会,将周边商铺经营者和老居民凝聚在一起,定期召开共建会议。从“家门口”的社区治理到“店门口”的环境提升,居民把“社区事”当成“自家事”,形成“社会联动、商家参与、群众受益”的治理格局,滋养了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的土壤。
二是汇聚自治主心骨。充分发挥“居民议事厅”的功能,秉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原则,汇聚民意。居民群众从社区事务“旁观者”变身社区治理“当事人”,在议事过程中通过情理与法理的碰撞,使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一开始着眼于解决邻里纠纷,发展到社区微改造、环境整治、社区治安等民生议题,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基层治理和平安建设中,将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社区因此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称号。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