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章宁旦 邓君
12月3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之湾区实践”研讨会于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召开期间成功举办。多位密切关注中国发展的国际前政要与国内相关领域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围绕会议主题,与会国内外嘉宾就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程度,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嘉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区,在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领域,应该进一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内容,进行更高水平的开放,提升湾区城市营商环境水平、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任王开前在“在高水平开放中不断推进大湾区营商环境建设”主旨发言中表示,营商环境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大湾区要进一步推进“三化”实践,加强湾区营商环境建设。要在更高水平的开放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的建设。一是要对标统一大市场要求,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加开放的市场。二是要对标法治化要求,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开放的法规体系。三是要对标世界一流的湾区,进一步构建政策开放高地。四是要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的制度开放。
广东省司法厅厅长陈旭东做了“聚法治力量 促湾区发展”的主旨发言。他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涉及产权平等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政府高效服务、纠纷多元化解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庞大而精细的工程。广东省司法厅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始终坚持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推动港资澳资企业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吸引国际资本和企业深耕大湾区市场、共享大湾区发展红利。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介绍,前海积极发挥“制度创新策源地”和“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对标国际先进经贸规则,以对外开放倒逼内部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模式,推动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前海坚持市场导向,推动深港商事联通;坚持法治导向,打造特色规制体系;坚持开放导向,促进贸易检验监管规则“软联通”;坚持民生导向,实施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个税优惠。
南方都市报党委副书记刘江涛在会上表示,湾区民企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成果。基于研究报告,课题组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完善ESG评价标准时,要考虑到民企的现实情况,从引导、支持、赋能的角度帮助企业通过完善ESG评价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圆桌讨论环节,围绕“与全球其它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两种社会制度、三个关税区,在打造统一大市场和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面对很多挑战。粤港澳三地应如何发力来解决这些挑战?”“挑战往往孕育着机遇。在建设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粤港澳三地如何通过进一步协同发展,将挑战转变为更大的发展机遇?”“从法律角度看,粤港澳三地应该怎样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等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潘治宏、佛山顺德北滘镇镇长王德华、广东省香港商会会长罗慧馨、香港贸发局华南首席代表黄天伟、国创会智慧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贺倩明、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先后发言。
罗慧馨说,香港与湾区其他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在科技研发方面,香港领先于其他城市;在生产落地方面,广东省内城市的优势大于香港,建议双方加强合作比如可以加强科技研发协同,在香港研发,到广东落地。
“香港要主动融入湾区建设,让越来越多来自于香港的法律和金融人才到内地来就业,同时,内地城市也要为在内地工作生活的香港同胞提供更多的便民措施。”黄天伟说。
潘治宏指出,与内地城市相比,湾区城市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较为均衡,希望湾区城市在推进“三化”建设中,能够达成价值观共识,秉持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历史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营商环境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贺倩明说,在加快推动湾区营商环境建设中,一方面可以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法务实践,依托法治化来推进市场化和法治化建设。另一方面,内地湾区城市要在国际事务调解和仲裁领域主动向香港学习,为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支撑。
王德华基于顺德区北滘镇的发展情况,谈了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为当地带来的变化。他说,从基层实践来看,只有坚持发展优先、开放合作,打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继续推动地方发展。
高明勇认为,大湾区的实践为国内城市加强营商环境建设贡献了个案经验,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能够基于湾区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和落地的成果经验。
研讨会主持人、香港全球化中心主席邱震海做了总结发言。他说,通过本次论坛的充分研讨,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识:为了进一步推动湾区营商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化,以法治化建设推动市场化和国际化。通过积极互鉴,把香港国际仲裁和调解经验借鉴于湾区其他城市,同时也把内地中央法务中心建设的经验推广到湾区其他城市。另一方面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加快建设湾区创新型大学,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