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湖泉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法制计量监管守护民生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聚焦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领域突出问题,着力疏通民生计量痛点堵点盲点难点,切实加强民生计量监管,保障社会公平。
计量乃市场交易之锚、民生公平之始,一直是市场交易与民生保障的关键。作为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计量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全社会计量意识日益增强,计量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计量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和监管空白。例如,一些集贸市场电子秤暗藏作弊芯片,加油站计量器具“跑得快”,水表、电能表和燃气表等民用“三表”“超期服役”数据失真,医疗设备、眼镜制配仪器计量失准导致健康隐患。而在共享充电桩、智能电表远程控制等新业态新场景,则存在监管空白。民生领域计量监管不到位,不仅会直接损害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和财产利益,更会在无形中消耗社会公众对市场公平交易的信任基础。
造成计量失准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制计量监管存在盲区与软肋是重要因素。为此,《行动方案》从民生计量最突出的问题和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直击法制计量监管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全面更新完善计量法律制度体系,加强立法计划的研究论证和系统谋划,不断健全完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为民生计量监管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拓展强制检定的广度与力度,将集贸市场电子计价秤、加油机、充电桩等直接关系百姓“钱袋子”“菜篮子”的计量器具以及医用计量设备等涉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关键设备纳入严管范畴,消除监管真空。
统一权威的标准体系是计量公正的基石。针对目前一些领域标准体系分散、技术要求不统一等问题,《行动方案》致力于构建清晰统一的法制计量标准体系,通过全面梳理、优化整合现行计量技术法规制度,重点完善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计量器具型式评价与检定规程,为监管提供清晰统一的“度量衡”。
创新监管模式与压实主体责任,是提升计量治理效能的关键。面对海量计量器具与复杂业态,传统监管模式难免力有不逮。为此,《行动方案》提出探索构建民生计量新型智慧监管体系,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非现场监管;强调严厉查处制造、销售、改装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行为,加大民用“三表”计量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同时,既强化经营者主体作用与信用监管,引导经营者建立健全承诺赔付、失信警示等诚信计量制度,又要求建立“舆论监督、行业监督、群众监督”多管齐下的民生计量社会监督机制,激发公众监督力量。这些举措有助于形成让守法者畅通无阻、违法者寸步难行的治理生态,真正树立起计量法治的权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行计量法自1985年制定颁布至今已有40年,其间虽经历了部分条款内容的修正,但主要制度框架和规范内容已无法满足当前民生计量治理的需要。同时,该法重点规范计量单位和计量器具,对计量监管的治理效能和计量结果的公平公正缺乏关注,难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纠纷及民生计量领域的新技术、新场景。对此,《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计量法完成全面修订,配套法规规章根据新计量法要求集中开展立改废,这无疑将为计量工作夯实法治根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秤准量足,民心所向。强化法制计量监管正是守护民生权益和社会公平的关键。《行动方案》的出台,是市场监管部门回应民生关切的积极作为,也是以制度刚性守护微观公平的重要举措。期待在其指引下,有关部门不断推进计量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监管闭环,进一步加强民生计量工作,营造良好的市场计量环境秩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秤准量足的交易中收获更多安全感。
(作者系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计量法治研究基地研究员)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