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艺
7月的黄土高原,生机盎然。比这片土地更火热的,是当地“新农人”的创业激情。记者近日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庄坪镇看到,返乡创业青年刘浪浪通过引进蚯蚓肥种植技术,种出了风味独特的有机西红柿,同时带动了40余户群众从事设施农业生产;花卉种植户齐红承包了20座温室大棚种植菊花等适合当地培育的花卉,年产值达700万元。是什么让这些返乡创业者底气十足?齐红在回答自己与政府的关系时那句“政府是领路人”或许可以解答这个疑问。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返乡创业的热潮。当许多打工人还在为“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内耗纠结时,一批批“新农人”早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返乡创业的无限可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在这背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治则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给予最基础的保障。
乡村振兴,政策先行。在国家层面,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有力推动了人才下乡创业、乡村产业升级,如对返乡创业进行政策扶持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在省级层面,陕西省制定的《陕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既是对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细化落实,又为省内的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制度保障,其中提到的设施农业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正是当前河庄坪镇的发展重心。
政策法规要真正发挥出作用,基层工作者的高度执行力不可或缺。自打刘浪浪回乡创业,当地政府就对其进行了全程帮扶:不仅在承包土地、租用温室大棚等方面给予帮助,还围绕其创业痛点引进高校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可以说,河庄坪镇“新农人”创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镇政府和驻村书记等基层工作者的身影。从组织村民外出培训到争取国家项目资金补助,再到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联盟的搭建,这些基层工作者有资源的整合资源、有力的出力,将返乡创业者的“金点子”转化成农民鼓鼓的“钱袋子”,为老百姓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当地的创业实践说明,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和政策诚意,更需要基层工作者不打折扣、身体力行的落实。
要让“新农人”安心创业,除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样重要,而这离不开当地有效的基层治理。走进康家沟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侧墙上“村规民约”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内容由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篇构成,可以说是该村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不只是康家沟村,还有旁边的赵家岸村等,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引导村民修订村规民约、对村民进行法治培训等,营造了遵纪守法、勤劳奋斗的社会氛围,“法治”二字虽未被时时挂在嘴上,却在无形之中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农民持续增收,而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反过来又促进了乡风的改进,形成了物质与精神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不是自然发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河庄坪镇的“新农人”是我国千万乡村创业者的缩影,从中可以窥见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机制。未来,还需继续发挥政府“领路人”的角色,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作者系本报记者)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