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燃
汉文帝四年,长安城皇家祭祀之地高祖庙中发生一桩奇案。一天夜晚,一名盗贼潜入汉高祖刘邦庙,割下帷幕,盗走了玉环。贾谊在给文帝的上疏中认为,祭器被盗,不是为饥寒所迫,是礼法崩坏的表现,是秦朝遗俗的例证。秦国靠功利心吞并六国,但成功后却不恢复廉耻节义和仁德教化,继续迷信暴力兼并,导致天下道德崩溃。汉承秦制,也承秦弊。秦朝遗留的恶俗不仅至今未改,而且不断恶化。人们逐利不择手段,甚至出现杀害父兄的惨剧,光天化日在都城抢劫官吏钱财,骗子伪造文书诈取几十万石粮、六百余万钱,乘官车周游郡国销赃——这些丧尽天良的罪行已到极致。贾谊将世风与国运紧密关联,断言此等风俗若不扭转,国家根基必被动摇。因此,他大声疾呼:“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只有天下归心正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贾谊《治安策》中“移风易俗”的内涵远超狭义的民间风俗范畴,旨在通过对秦政的深刻反思,重建汉王朝意识形态,系统改造政风、民风,将汉王朝从法家刑名之术的路径依赖中解脱出来,转向礼乐政刑治理模式。他的移风易俗主张与他的以民为本、攻守异势、重农积贮、礼法并用、立经陈纪等主张融贯一体,相互支撑。
贾谊批判了当时的两种现象。一是“无为而治”论。国家已经陷入困境,盗贼正在等待时机,而那些进谏的人却说“不要采取行动”;社会风气已经到了极其不敬的地步,而那些进谏的人却说“不要作为”。贾谊认为,这种态度是极其危险的,应当主动作为。二是俗吏不识大体。官吏们只盯着公文是否按时上报,将这类琐事当作头等大事。面对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他们却麻木不仁。贾谊认为,移风易俗、引导天下归心正道,绝非庸吏所能为,他们只会埋头公文、核对账目,不懂治国根本。
治国大道,在正风俗、立人伦。贾谊在《治安策》和《新书》中提出两条主要举措。一是“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百姓不善,失之在吏;百姓行善,官吏之功。而官吏不善,失之在君;官吏行善,君主之功。将民风问题归因于吏治,吏治问题归因于君道,以此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与责任链条,体现了自上而下推行教化的治国逻辑。自汉以降,以吏治清明带动民风朴实成为执政圭臬,宣明教化也成为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二是“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贾谊强调,在罪恶萌芽前将其杜绝,在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百姓日渐向善、远离罪行却浑然不觉。所谓“回心向道”,就是通过教化让百姓发自内心地认同礼义道德和国家法律,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动用刑罚。在贾谊看来,以德化民、化民成俗即是仁政,不教而诛、滥用刑罚则为暴政。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或许是受了贾谊的启发,文帝、景帝以身示范,经过五六十年的持续努力,终于移风易俗,迎来盛世。《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