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更应出声

2025-07-16 11:20:29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徐 鹏

前不久,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2024年度行政审判白皮书。其中提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持续提升,但“出庭不出声”现象仍较为普遍。

行政审判作为审查行政行为的重要方式,对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行政诉讼案件的顺利审理、推动化解行政争议、提升行政机关“关键少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就青海来说,近年来,随着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及府院联动机制下诸多措施多管齐下,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大幅提升。数据显示,在2024年青海法院审结的824件一审行政案件中,开庭审理497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475件,出庭应诉率为95.57%,同比上升9.98%。然而,形式上的改观不能替代实质效能的发挥。目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不出声”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行政机关负责人对出庭应诉的积极性不高,出庭效果不佳,庭审中能够当庭发表实质性争议解决意见的不多。

之所以如此,一是行政机关负责人对出庭的必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对案件重视程度不够。行政机关被诉后,虽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但部分出庭应诉人不了解涉诉行政行为的具体情况,仅形式上出庭应诉。还有的出庭应诉负责人不是涉案部门的主管负责领导,当需要对案件发表确定性意见时,便以“不是主管领导”“不清楚”“回去汇报”等理由推脱,这不仅会降低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度,还会加大实质性解决争议的难度。如秦某诉某县政府行政赔偿系列案,出庭应诉负责人对案件情况不了解,未能有效发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作用,经调解未果,法院依法责令县政府向秦某赔偿损失。

二是行政机关对出庭应诉准备不充分。部分行政机关负责人对行政行为的事实、证据或是否涉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情况了解、沟通不到位,影响庭审顺利进行。有的在证据收集、举证、调解、和解等方面不愿配合、消极应对,对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朱某诉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协议一案,行政协议约定的房屋已被出售导致该协议无法继续履行,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举证期限内未提交证据,最终法院判决解除行政协议,并责令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向朱某支付房屋价款及违约金。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又出声,不但不会让行政机关尊严受损,反而能让群众看到行政机关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依法行政的决心。要破解“出庭不出声”困局,关键在推动负责人从“到场”向“到位”转变。这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培养法治思维,熟悉相关执法领域的法律规定。在庭审前,要熟悉庭审流程,深入了解案情,及时提交证据,研判争议焦点并制定应对预案,确保庭审顺利进行。庭审中,要充分发挥现场出庭作用,就实质性化解争议发表明确意见,将“关键少数”的话语权转化为争议解决的推动力。对于行政赔偿、补偿等行政机关具有裁量权的案件,可以通过提前向主要领导汇报、集体研究等方式,确定能够赔偿或补偿的底线,为法庭调解提供可行方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作用,维护好公平正义,助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推动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系本报青海站记者)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