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破解执行难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2025-07-07 10:23:40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李波 民盟贵州省委法制专委会副主任

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就贵州来说,全省民营经济贡献了38%的投资、42.5%的税收、51.7%的GDP和85%的就业岗位。然而,在可喜成绩的背后也要看到,部分民营企业长期受制于执行难问题,自身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维护,致使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阻碍了发展进度。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的“定心丸”。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扎实做好破解执行难工作,事关司法公信力提升、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2024年5月,笔者参加了贵州省政协组织的关于“贵州省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立案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的专题调研,现结合民盟贵州省委法制专委会工作实践,就破解执行难问题及优化路径进行探讨分析。

导致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有财产可供执行,但执行存在阻碍。如查找被执行人财产较为困难、当事人下落不明等。部分被执行人缺乏守信意识,对生效判决不主动履行甚至逃避执行,提前将财产变卖、转移,甚至以虚假诉讼等手段抗拒执行、逃避执行,给执行工作带来阻碍。同时,部分申请执行人自身缺乏举证意识,没有及时收集被申请人的财产状况,也没有在诉前和诉中申请财产保全措施,导致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无法取得应得的财产。

二是完全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法院穷尽各种手段也难以执行。部分企业陷入困境、负债较多导致无偿债能力甚至濒临破产,特别是部分企业的上游客户是政府部门,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及时支付下游企业款项存在困难,导致下游企业无力偿付债务,继而引发企业间“三角债”。另外,部分被执行人涉案较多,其财产已经被其他债权人在诉讼中查封、扣押,导致申请执行人在申请执行时相关财产处于轮候查封状态,无多余财产可供执行,这种情况下案件也无法执行完毕。

三是法院执行案件年基数大,执行法官负担过重影响办案质效。随着民商事纠纷数量的增加,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执行法官年人均办案量持续走高,工作负担不断加重。执行人员无暇进行业务理论学习培训,新知识掌握不足、专业能力受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加剧了执行难。

四是执行信息推送缓慢,信息公开不及时,执行联动机制及查控系统还有待完善。今年以来,全省各级法院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智慧法院建设,但执行系统暂未实现短信自动发送、节点同步公开等功能,执行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发起的财产查控等工作量并不能被当事人直观了解,容易造成当事人对执行工作、执行举措的不理解,引发不满情绪。同时,虽然法院与公安、不动产登记中心等部门已建立联动机制,但目前仅实现网上财产查询功能,暂未实现网络执行财产查封查控,对不动产和车辆的扣押机制也尚不健全,法院向公安机关发出点对点临控文书后收效甚微,执行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畅通。

破题执行难的举措

一是建立“终本案件库”,严把终本案件审核关,推动“终本出清”。通过设立终本案件库,终本案件由专门团队统一登记造册、分类管理,防止终本“失控”。设立终本案件工作组,对已结案件依法开展采取或解除查控、强制措施、核查财产线索等专项工作。严格遵循案件终本的标准、条件和审批流程,对带财产终本及申请执行人不同意终本的案件重点予以审查,防止有财产随意终本、违规终本。同时,终本裁定一律由分管副院长签发,不符合终本规定的一律退回承办人,整改合格后再签发。

二是建立“拟执转破案件库”,打好执破“组合拳”。依托终本案件库,通过调取和分析财产信息,筛选、识别出无财产的被执行企业,集中清理涉企终本案件,提供给清理破产庭进行预审查。充分发挥破产程序的制度价值,深入推进“执破融合”,畅通无财产可执行的案件“出清”,依法有序化解执行“历史包袱”,实现“以破促执”“以执助破”,促进执行和破产案件双效提升。

三是构建“立审执监访”一体化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执行风险预警机制。要以提升案件自动履行率、息诉服判率及降低衍生案件数为着力点,完善立审执监访各环节衔接,强化内部联动,最大限度减少执行衍生案件,确保案结事了。建立执行风险预警机制,如前置财产线索收集、收款账户确认;充分利用律师调查令,拓宽查人查物渠道;通过执行登记案号开展执源治理,依法加大财产保全力度,对案件进行登记后开展执行前财产保全,推动“以保促调”“以保促执”。

四是健全失信惩戒长效机制,精准区分“失信”与“失能”,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明确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范围和条件,不断规范信用惩戒行为。通过加强与党委、政府的联系,推动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网。对有能力履行却恶意逃避、抗拒执行的,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于申请执行标的在5万元以下的执行案件,存在当事人拒不报告财产等情况的,采取司法拘留等措施。同时,对被执行人的发展潜力、资本背景、经营质量等进行全方位分析,通过合理设置宽限期、发送预处罚通知书等方式积极促成执行和解,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并审慎使用查封、扣押等司法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

除了法院本身要积极采取举措,部门协作也必不可少。要强化府院联动机制,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法、检两院的信息共享。各主管部门应勇于担当,制定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白名单”动态管理制度。适时构建由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成的“绿色司法服务平台”,对于“白名单”上的企业,根据经营困难原因进行分类,当其面临诉讼纠纷导致的财产保全、查封冻结、执行追责等相关问题或遇到金融机构催贷、抽贷等行为时,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手段,助其度过艰难时刻。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