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思逸
60秒看完一整集、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如今,这些传播速度快、形式灵活的短视频切条“快餐”,成为许多人消遣娱乐的选择。然而,如果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的影视作品、音乐、图片等素材进行创作,甚至直接“搬运”,这类行为潜藏法律风险。(6月16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的切条内容五花八门。有的是片方和平台合作放出的精彩片花、高光片段等,用来给剧集预热;但更多的,是剪辑号为了流量,未经授权对长视频内容进行搬运、切条,甚至直接截取整段剧情。诚然,有些以影视剧为素材的“二次创作”,加入了创作者的观点和深度解读,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剧集热度,让更多人关注到原作。但更多时候,大量未经授权的切条内容流出、侵权盗版泛滥,不仅会导致剧集用户流失,还容易让原作表达被曲解,破坏影视行业的创作生态。
或许有人觉得,切条视频“体量小”,就算侵权,后果也不严重。但事实上,法律早已明晰,影视作品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视听作品,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凝聚了众多创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他人不得随意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其作品。前不久上海杨浦区法院审结的一起案件,就向整个短视频创作群体敲响了“警钟”——法院综合考虑了涉案剧集的影响力、侵权视频数量、首播期内侵权等因素,判决短视频制作者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切条侵权现象为何屡禁不止?说到底是利益驱动和法律意识淡薄在作祟。一些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增加流量,对切条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形中成为侵权行为的温床;部分用户图一时之便,把“免费看全集”“快速看剧情”当成理所当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其实是对创作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携手、共同发力。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利用技术手段识别侵权内容,建立快速处理侵权投诉的机制;执法部门更要持续释放“侵权必究”的强烈信号,用法律为版权保护筑牢防线。保护版权就是保护创新,守护好影视创作的版权沃土,方能让更多优质内容持续“爆款”出圈。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