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朗逍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2025年检察听证典型案例,涵盖公益诉讼、刑事申诉、民事诉讼监督等多个领域。针对容易引发争议、涉及社会面较广的案件,检察机关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作出司法决策,不仅有效解决了案件争议,提升了检察公信力,也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检察答卷”。
在我国,听证最早应用于行政与立法领域,旨在将各方群众意见纳入决策考量,避免国家行为脱离民众意志。然而,再健全的立法,也无法覆盖实践中复杂多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司法人员在裁量过程中充分吸收民意,避免机械司法,从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对检察听证制度作出整体规范,明确检察机关在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刑事申诉案件、行政诉讼监督案件等案件时,如果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案件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需要当面听取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员意见的,可以召开听证会。此后,各地检察机关召开听证会的数量和频次不断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检察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
与以往相比,近两年的检察听证实践逐渐跳脱出了个案办理的思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延伸,对促进司法公开、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推动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空间维度,检察机关注重“由点及面”发现行业、地区共性问题,以听证汇集的智慧统一解决。以此次发布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医疗器械强制检定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听证案”为例,当地检察院发现辖区内37家医疗机构及验光场所存在153台医疗器械超期未进行检定的问题,遂依法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监督。鉴于该案涉案面较大且涉及医疗安全领域的专业问题,检察机关组织公开听证会,邀请从事医护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和市卫健委“益心为公”志愿者共7人担任听证员,为案件办理提供专业支持。
在听取专家和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检察机关向当地市监局制发了检察建议书,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听证会的社会治理作用延伸到了全市、全行业。会后,在检察机关的协调和推进下,当地市监局与卫健委联合对全市173家医疗机构的器械检定情况开展排查,对存在问题的23家医院进行处罚并督促整改,有效减少和避免了因医用计量器具失准造成的医患矛盾和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检察院跟进监督,后续成效获得了听证员们的高度认可。
在时间维度,检察机关深入剖析案件的前因后果,充分体谅案件相关方的难处,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以“四川省荣县人民检察院督促地下水资源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听证案”为例,该案检察官发现当地15户中小微高耗水企业无证取水,行政机关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为有效促进整改、解决行业普遍性问题,检察机关组织了公开听证。在听取听证员、行政机关、案涉企业代表意见后,检察机关认识到,企业无证取水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办证难”“费用高”。于是,检察机关在听证会后不仅向当地水务局制发检察建议书,要求加大水资源监管力度,还持续跟进监督,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评估公司将中小微企业的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制服务费标准下调50%,有效提高了当地同类企业办理取水许可证的积极性。从这起案例可以看出,检察听证是发现违法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重要渠道。如果只是要求水务局加强监管,只能解决眼前15户企业的违法问题,而协同其他部门消除当地企业在办理取水许可证方面的障碍,则能从源头上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检察听证制度发展至今,已经不再局限于发挥让司法决策体现民意、给予办案检察官群众智慧的传统作用,而是开始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未来,应考虑扩大听证适用案件范围、完善听证程序启动条件、优化听证员选任等,促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与民意相通,助力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特聘副教授)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