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道统法(二)

2025-04-16 14:12:37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钟 燃

《淮南子·泰族训》中讲:“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意思是说,如果有“道”来统摄,法令即使很少,也足以感化人民;如果没有“道”来推行,法令即使很多,也只会制造混乱。应当注意的是,《淮南子》的“以道统法”与《韩非子》的“因道全法”思想虽都认为“道”高于“法”,但有明显区别:前者的重心在“道”,贵在循“道”,注重因势利导;后者的重心在“法”,贵在“全法”,偏向严刑峻法。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撰的一部综合性哲学著作,也是汉初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呈现出杂家特色。它看似杂,实则杂而不乱,以“道”为魂,有机整合了法家、儒家、阴阳家等思想,自成体系。它虽主张“无为而治”,但不排斥实用治国之术,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循“道”而行,而“道”是一种超越具体法令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和治理原则。

《淮南子》善于通过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来阐释其博大精深的黄老思想,如其中引用了《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宰牛,刀进牛身时,声音宛如音乐,既有舞蹈的节奏,又合于乐章的韵律。文惠君惊叹道: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能达到这种地步?庖丁回答说:臣下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起初我宰牛时,眼中看到的是一整头牛;三年后,眼中不再有完整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去感知而不用眼睛看,感官停止活动而全凭意念行事。依照牛天然的生理结构,劈开筋骨的缝隙,导向骨节的空处,顺着它本来的构造下刀。熟练厨师每年换一次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普通厨工每月换一次刀,因为他们用刀硬砍肉。而我这把刀已用了19年,宰杀过数千头牛,刀刃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间有缝隙,而刀刃几乎没有厚度;以无厚之刃切入有隙之处,自然宽绰而游刃有余。《淮南子》还讲大禹治水时,“决江疏河”“因水之流”,最终平息洪水;与之对比,鲧用堵截之法,终致失败。

这两个故事道出了“以道统法”的精髓。一是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从规律中生成法律。庖丁遵循牛的本来构造,“道进乎技”。《淮南子》引用这个故事,是讲治国“推天道以明人事”,由道生法。二是以最小干预实现治理。“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游刃有余”,19年不换刀。治国和解牛一样,不能靠蛮力,对法律特别是对刑法的适用要有谦抑精神。《史记》认为黄老之学“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即主张简明而易于操作,措施精简却成效显著。三是治国要“因民之欲”。禹的成功在于“因水之性”,良好的法律在于“因循民性”。

汉武帝继位后,针对“文景之治”下潜滋暗长的诸侯坐大、匈奴侵扰等危机,放弃黄老之学,转向积极作为。“以道统法”思想在后世不断被吸收、转化,特别是越来越多地注入儒家思想。唐太宗提出“安人宁国”治国方针,主张德本刑用、“用法务在宽简”并身体力行。从“贞观之治”中,仍能看出“以道统法”的影响。不过,这时的“道”不仅是道家的“道”,更是儒家所讲的“道”。事实上,“道”融百家,“道”统百家,“道”是自然和社会运行规律的总括,是具有自然正义价值、能够普遍持久适用的公理,已成为中华文化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淮南子》认为,“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意思是法律来源于道义,道义来源于大众的共识和共同需求,而大众的共识和共同需求符合民心,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这样就打通了道—民—法的内在逻辑,民心即道,道为法魂,民为法本。法背离了民心,就背离了道,背离了自然正义和宇宙法则,就丧失了正当性,就是恶法,而恶法非法。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国法成为天理在人间的投射,成为人们心中良知的外溢。国法本于天理,国法不外乎人情。这样,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形成了“天道—民心—国法”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和“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的司法原则。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宗白华先生论说,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中国古代一个王朝在兴起之时,大都在“道”的统摄下追求法律简当,为民众、社会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正因如此激发出了勃勃生机。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