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规范安责险为安全生产赋能

2025-04-16 13:57:26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武亦文

为提升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近日修订印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安责险”)工作,提高安责险保障额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善事故预防服务机制。

安责险是专门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而设立的一种强制性商业保险,主要面向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领域,它既是企业的“风险缓冲垫”,在事故发生后,由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进行赔偿,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又是安全生产的“预防针”,通过保险机构的事故预防服务,推动企业从“被动赔偿”向“主动防控”转变。自2017年首次推行以来,安责险以其“保障+预防”的双重功能,在经济补偿和事故预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9月实施的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明确要求在高危行业强制实施安责险,标志着安责险从试点探索迈入全面推行的新阶段。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和各保险机构积极行动、主动探索,推动安责险制度切实发挥实效。不过,安责险在部分地区仍面临“落地偏差”,如投保覆盖不足、保障额度偏低等。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区安责险的市场竞争以低价承保为主,安责险出现“雇主险化、意外险化”趋势。部分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将费率(即产品价格)压至不合理区间,迫使行业陷入“承保即亏损”的困境。

面对安全生产事故这样的大事,安责险无疑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在不确定的未来,只有拥有确定的保险保障,才能为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带来足够的安全感。此次《实施办法》的修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系统方案,有助于规范发展安责险,更好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的功能,助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实施办法》完善了条款和额度等有关要求,提升了保障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出“全国一盘棋+地方微创新”的体系格局。在条款方面,确立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框架,明确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导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布安责险行业标准条款,并要求各保险机构统一执行。在额度方面,将生产安全事故每人死亡伤残责任全国最低保障限额提升至40万元,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调并适时调整。在覆盖范围方面,将劳务派遣等临时用工关系的人员纳入从业人员范畴,实行统一的保险金额标准,消除临时用工在保险保障上的不公平现象,从而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此外,赋予省级部门费率浮动的自主权,让地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定价”。这既能避免“一刀切”所带来的僵化问题,又能遏制地方无序发展的乱象,为安责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办法》实现了从“事后赔付”到“事前预防”的转型升级。增设“事故预防服务”专章,包括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评价,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明确保险机构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每年为企业进行安全评估或隐患排查,并设立预防费用专项预算,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这些规定有助于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让安责险更好发挥事故预防功能,帮助被保险人防止或降低事故发生率及损失,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目标。

此外,《实施办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安责险技术赋能。搭建全国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助力监管部门对高风险企业的精准追踪。支持保险行业组织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为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这不仅能提升监管效率,打破信息壁垒,而且能促使保险机构、企业与监管部门形成紧密联动的良性循环,推动安责险服务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新规落地绝非终点,而是构建高水平安全生态的起点。未来,还需通过强化惩戒机制和监督措施,培育专业力量建设事故预防专家库,进一步落实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等方式,更好将新规融入安全生产实践,充分发挥安责险作为安全生产“避风港”的关键作用,不断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作者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会保险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