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世界卫生日专题

2025-04-07 10:02:45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编者按

全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母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起点,希望未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如何为保障母婴健康、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更坚实有力的支撑?如何更好发挥中医药在保障母婴健康、筑牢人口质量基石方面的独特价值?今天,本版特刊发一组文章予以探讨,敬请关注。


用法治推动和保障母婴健康

王晨光

健康是人类社会繁衍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引起世界各国对卫生和健康的高度重视,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改善卫生状况,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4月7日定为“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旨在倡导加大力度保障母婴健康,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并优先关注妇女的长期健康与福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有近30万妇女因妊娠或分娩而失去生命,超过200万婴儿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内死亡,另有约200万婴儿胎死腹中。这相当于每7秒钟就有1例可预防的死亡。按照这一趋势发展,全球五分之四的国家难以实现到2030年改善孕产妇生存的目标。可见,保障母婴健康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把保障母婴健康作为今年主题的原因。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尽管成绩斐然,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健康仍然是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重大卫生健康问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充分体现出我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初衷。

保障健康需要有完善、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医疗服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疗服务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得病的患者,如果把卫生健康体系仅仅归结为提升医疗服务,只“治已病”而忽视“治未病”,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实践证明,防病胜于治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对于健康所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医疗服务的作用,是决定国民健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卫生健康体系既要关注治疗患者,也要关注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正是为什么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树立“大健康”理念的原因所在。

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相应的卫生健康科普和保健活动,在母婴健康保障领域,开展了母婴保健、疫苗接种、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等保健和生育服务。据统计,2023年,我国共为828.2万名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平均达96.9%。积极采取“治未病”的各项措施,大力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才能够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法治是保障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包括母婴保健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所不同。前者是针对群体健康提供的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服务,后者则是针对个体健康提供的以治疗为主的“治已病”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公众健康权,需要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发动公众参与,其措施和活动往往涉及社会层面的组织和实施,因此作为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律在其中应当发挥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尤为关键。

目前,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已经形成了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为核心,以传染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等法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卫生场所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以及大量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卫生健康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安全等领域,卫生健康工作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尤其是在母婴保健方面,有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以及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予以支撑,为促进母婴健康乃至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当然也要认识到,虽然我国卫生健康法治体系已基本成型,但面对不断变化的疾病谱和持续增长的民众健康需求,仍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在母婴健康保障方面,要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的规划,制定母婴保健工作的具体步骤和落实阶段,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引下,加快托育服务法等立法工作,持续依法建立相关制度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在推动母婴保健工作中的职责,把所有适龄产妇和新生儿纳入保健服务范围。将母婴健康作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全球和区域卫生健康合作和援助规划,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母婴保健工作和制度的发展。

总之,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为保障母婴健康、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更坚实有力的制度支撑,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提升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质、安全、公平的卫生健康环境。

(作者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副会长)


提升质量让百姓用上好中药

邓 勇

中药质量是近些年来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吃上放心中药”成为广大群众的重点关切。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强化中药质量监管等方面提出多项重点内容,旨在形成传承创新并重、布局结构合理、装备制造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竞争能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中医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理论及技术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从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到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在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中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结构布局不断优化,集聚优势愈发凸显。201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医药法,更是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法治根基。

中药资源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药质量是中医药的生命线,直接关乎临床疗效。随着中医药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由于中药取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历经采摘、晾晒、阴干以及炮制加工等复杂工序,且受环境因素影响极大,不同区域产出的同类药材,在品类和质量上差异显著,采集与培育都有着严格的时间和方法要求。因此,中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中药的疗效和声誉以及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继续强化中药质量监管,《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举措。在完善中药标准体系方面,要求持续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完善国家中药材质量规范,种子、种苗标准,修订完善《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不断提升中药标准质量和水平;加强中药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中医药行业标准统筹管理,确保标准统一、协调一致。在健全中药监管体系方面,要求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加快中药新药上市,强化对中药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意见》还从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等方面提出相关举措。比如,在中药资源保护方面,编制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研究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上双管齐下,为中药资源保护提供坚实支撑。又如,在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严格根据法律法规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珍稀中药资源调查机制,实现资源信息的动态掌握,确保开发利用科学合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围绕这一目标,对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系统回应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诉求,通过法治化路径为中医药服务群众健康指明了清晰方向。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起点,希望未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应该看到,中医药在妇幼健康领域优势尽显。其“治未病”理念与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高度契合,从青春期的月经调理,到孕期的安胎养身,再到产后康复,中医药借助食疗、推拿等非侵入性干预手段,构建起温和且渐进式的健康防护体系。对于儿童健康,中医药在呼吸道疾病、脾胃调理等方面凭借“药食同源”的天然优势,更易被接受。《意见》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并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妇女儿童健康中的特色优势。当古老的“当归芍药散”与现代质量控制体系完美融合,当“小儿推拿”技艺融入智能健康管理系统,中医药在保障母婴健康、筑牢人口质量基石方面的独特价值将得到更大程度地释放。这不仅生动诠释了“健康起点,希望未来”的主题内涵,更是以独特方式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生动注脚。

中医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治病养生实践经验,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贵宝藏。期待在《意见》的有力指引下,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进一步激发中药传承创新活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中医药为健康事业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教授,本报记者林楠特整理)


编辑:林楠特